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虛寒,不能容受而然,必宜溫補安胃,用五君子煎,或 六味異功煎、溫胃飲、聖朮散之類主之。嘔甚者。宜六 味回陽飲之屬主之。若陰中火虛。氣不歸原而嘔者, 宜胃關煎、理陰煎主之。若胃火上衝而致嘔吐者,則 必有煩熱脹滿等證,乃可用清涼降火等藥,宜大分 清飲、益元散之類主之。

濕熱邪盛,而煩熱喜冷,脈實腹滿,或下痢純紅鮮血 者,宜清流飲、黃芩芍藥湯,或用香連丸,或用河間芍 藥湯。熱甚者,宜大分清飲,或茵陳飲。此等藥若數劑 不效,便當思顧脾腎矣。

痢有發熱者,似乎屬火,宜從涼治,然實熱之證,反未 必發熱,惟痢傷精血,陰虛水虧者,則最多為熱為躁 也。如或虛中有火,脈見有力者,宜加減一陰煎,或保 陰煎主之。若脈本無力,全屬虛火,則不可治火,單宜 壯水補陰,如三陰煎及六味、八味等丸。若陰盛格陽 而為外熱者,必宜胃關煎及右歸飲之屬主之。 痢疾初作,氣稟尚強,或因縱肆口腹,食飲停滯,凡有 實邪脹痛堅滿等證,而形氣脈氣俱實者,可先去其 積,積去其痢自止,宜承氣湯或神祐丸,或百順丸主 之,或用赤金豆以微利之。此通因通用,痛隨利減之 法也。但此等證候,必須確審,然後用之。若以脾腎虛 寒致痢,而妄用此藥及寒涼尅伐等劑,再敗元陽者, 多致不可解救,最當慎也。

噤口不食,乃痢疾最危之候,而自古未有明辨。觀丹 溪云:「噤口痢,胃口熱甚故也。用黃連、人參煎汁,終日 呷之,如吐再喫,但得一呷,下咽便好。」人不知此,而用 溫藥甘味,是以火濟火,以滯益滯也。亦有誤服熱毒 之藥犯胃者,當推明而祛其毒,此丹溪之說也。不知 噤口之辨,其義最微,豈皆胃口熱甚,而總以黃連可 治乎?蓋噤口者,以食不得入,雖亦有實熱證,而惟脾 胃虛寒者居多。若因食積胃中而噤口者,其胸腹必 有脹滿,或見鞕痛,此當行滯去積,積滯去而食自入, 如青、陳、樝、朴之屬是也。有因火鬱胃中而噤口者,臟 腑必多熾熱,或脈見洪數,此當瀉火去熱,邪熱去而 食自入,如芩、連、梔、蘗之屬是也。凡此者,皆以邪畜於 中,乃噤口之實證也。然實證無幾,而近之病者,每察 其胃口,則多無脹滿等證;或察其火邪,則亦非實熱, 但見其有出無入,而胃氣日窮,精神日敗。蓋其既無 脹滿,本非積也;又無真熱,本非火也。無積無火,而食 不能入,其故何也?以臟氣不能容受也。不能容受,其 故有二:一由脾氣之「弱,故或為嘔惡,或為吞酸,或惡 聞食氣,而泛泛不寧,或饑不能食而枵腹待困,此以 中焦不運,故食不能入,責在脾也。一由腎氣之弱,故 命門不能煖,則大腸不能固;小腸不能化,則胃氣不 能行,此以下焦失守,而化源無主,責在腎也。」欲健中 焦,非人參、白朮、乾薑、甘草之屬不可;欲實下焦,非熟 地、附子、吳茱萸、肉桂之屬不可,脾腎強而食自入,其 理甚明,其應如響。余之活人於此者,不勝紀矣。如丹 溪之用黃連,及「以火濟火,以滯益滯」之說,乃悉以實 火為言,特一曲之見耳。局人意智,絕人生幾,此其關 係非小,不得信以為然。

久痢陽虛,或因攻擊寒涼太過,致竭脾腎元神,而滑 脫不止者,本源已敗,雖峻用溫補諸藥,亦必不能奏 效矣。宜速灸百會、氣海、天樞、神闕等穴,以回其陽,庶 或有可望生者。

《石室祕籙》
臣陳士鐸著

《痢病治法》

「凡人夏秋感暑熱之氣,患痢便血,一日間至百十次 不止者,至危急也。」苟用涼藥以止血,利藥以攻邪,俱 非善法。我有神方,可以救急援危,而又不損傷氣血, 痢止身亦健也。方用《援絕神丹》:白芍、當歸各二兩枳 殼、檳榔、甘草各二錢滑石末三錢廣木香、蘿蔔子各 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止,三劑全愈。此方妙在用 白芍、當歸至二兩之多,則肝血有餘,不去制尅脾土, 則脾氣有生發之機,自然大腸有傳導之化。加之枳 殼、檳榔、蘿蔔子,俱逐穢去積之神藥,尤能於補中用 攻,而滑石、甘草、木香,調和於遲速之間,更能不疾不 徐,使瘀滯之盡下,而無內留之患也。其餘些小痢疾, 不必用如此之多,減半治之,亦無不奏功。前方不必 分紅白。痛與不痛。皆神效。

痢疾之證,多起於暑天之鬱熱,而又感以水濕雨露 之氣以成之。「紅白相間,如血如膿,甚者如屋漏水,如 魚凍水,裏急後重,奔迫疼痛,欲下而不能,下而不快, 日夜數十行,或日夜數百行,氣息奄奄,坐而待斃。若 驟止其邪,則死生頃刻,不止其邪,則危絕如絲。」欲補 其氣,則邪氣轉加,欲清其火,則下行更甚。此時惟有 因勢利導之法可行。或疑人已氣虛血敗,更加利導 必死。不知邪氣一刻不去,則正氣一刻不安。古人云: 「痢疾無止法」,信不誣也。方用白芍、當歸各三兩,蘿蔔 子一兩,枳殼、檳榔、甘草、車前子各三錢,水煎服。一劑 即止,二劑全安,可用飲食矣。此方之奇,全在用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