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20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七十二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五十二

  泄瀉門一

  黃帝素問四時調神大論 生氣通天論 金匱真言論 陰陽應象大論 脈要

  精微論 平人氣象論 玉機真臟論 太陰陽明篇 欬論 舉痛論 痹論 標本病傳

  論 臟氣法時論 宣明五氣論 調經論 陰陽別論 風論 厥論 刺熱論 五常政

  大論 氣交變大論 至真要大論 六元正紀大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經脈篇 師傳篇 論疾診尺篇 脹論 玉版篇

  扁鵲難經五瀉 死候

  張機金匱要略下利病脈證治 因食致瀉 鶩溏

  華佗中藏經利屬臟腑虛實寒熱 死候

  王叔和脈經泄利之脈

  脈訣瀉利之脈

  朱肱活人書傷寒下利

  劉完素六書泄瀉 寒熱水泄例 自利并悮下

  成無己明理論自利

  張潔古活法機要治法

  張從政儒門事親論五泄所宜氣味 金匱十全之法 金匱十全五泄法

  後論 治法

藝術典第二百七十二卷

醫部彙考二百五十二

泄瀉門一

《黃帝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

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 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 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 傷肺,冬為飱泄,奉藏者少。

肺屬金,王於秋,逆秋收之氣則傷肺,肺傷至冬為飱泄之病,因奉藏者少故也。蓋秋收而後冬藏,陽藏於陰,而為中焦釜底之然,以腐化水穀。秋失其收,則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陽氣下虛,則水穀不化,而為飱泄矣。

《生氣通天論》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 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 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於露風,乃 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是以春傷於風。乃為洞泄。

《金匱真言論》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夏時陽氣在外,裏氣虛寒,長夏濕土主氣,風入於經俞,即內薄而為洞泄,風木乘虛而勝土也。脾為陰中之至陰,不能化熱而為寒中也。

故冬不按蹻。長夏不病洞泄。寒中飱泄而汗出也。

按:「蹻」者,按摩導引,引陽氣之通暢於四支也。冬時陽氣伏藏,若導引其四出,則無以奉春生夏長之氣,是以有洞泄寒中之病。人能藏養元真之氣,必不使邪傷經脈,病在內而為飱泄也;「亦不使邪傷陽氣,病在外而汗出也。」

《陰陽應象大論》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濁氣在上, 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從逆也。

「寒氣下凝,故生濁陰。熱氣上散,故生清陽。如清氣在下」,是上而下降,故飱泄。濁氣在上,是下而上凝,故䐜脹。此身中陰陽反作,氣之逆從為病也。

濕勝則濡瀉。

濕淫所勝,則脾土受傷,而為「濡瀉」之病。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春傷於風,夏生飱泄。

春傷風而夏傷暑,謂之「重陽。」春傷風而飱泄,乃重陽而變陰病也。

《脈要精微論》

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經》曰:「脾氣實則腹脹,不足則為溏泄。」蓋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胃為陽,脾為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是以脈見於胃,而病見於脾也。

久風為飱泄。

風乃木邪,久則內干脾土,而成飱泄。故曰: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平人氣象論》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

夫陽氣生於陰中。尺膚寒。生陽之氣少矣。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