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21

此页尚未校对

衰於下,故主虛泄。泄則亡陰,故「脈細也。」

泄而脫血,脈實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泄脫之病,氣應虛散而脈反實,此脈證之不相應,正氣亂也,故難治。

《玉機真臟論》

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漿粥 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

脈細,心氣虛也。皮寒,肺氣虛也。肝主春生之氣,氣少,肝氣虛也。泄利前後,腎氣虛也。飲食不入,脾氣虛也。蓋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是以邪氣盛者死,正氣虛者亦死也。五臟之氣,皆由胃氣之所資生,漿粥入胃,泄注止,胃氣復也。

《太陰陽明篇》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則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 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

「入五臟」,謂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太陰病則五臟之氣皆為之病矣。脾氣逆則脹滿,太陰為開,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而為飱泄,久則為腸澼矣。

《欬論》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 則為欬,甚則為泄為痛。

五臟之氣,與四時五行之氣相合,故五臟各以所主治之時,而感於寒則受病,微則上乘於肺而為欬,甚則上行極而下為泄痛矣。

《舉痛論》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洩腹痛矣。

寒氣客於小腸之間,轉入於腸內,故不成積聚,而為後洩腹痛也。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飱泄。

肝主怒而藏血,怒則肝氣上逆,故甚則嘔血。木氣乘脾,故為飱泄。

《痹論》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飱泄。

「腸痹」者,兼大小腸而言。小腸為心之腑而主小便。邪痹於小腸,則火熱鬱於上而為數飲,下為小便不得出也。大腸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於大腸,故上則為中氣喘爭,而下為飱泄也。

《標本病傳論》

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 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

泄乃濕土之病,他病如濕邪所勝,民病心痛耳聾之類。故當先治其虛泄,以調脾土,而後治他病。

《臟氣法時論》

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飱泄食不化。

脾主通會五臟元真之氣,脾氣傷,則不能化水穀,而有飱泄之病。

《宣明五氣論》

五氣所病:大腸,小腸為泄。

大腸小腸受盛水穀,變化糟粕,病則不能化物而為泄矣。

《調經論》

志有餘,則腹脹飱泄。

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聚水而為腹脹飱泄。

《陰陽別論》

一陽發病,少氣,善欬善泄。

一陽者,少陽之氣病也。少陽主初生之氣,病則生氣少矣。足少陽相火主氣,氣少則火壯矣。火鑠金,故善欬。木火之邪賊傷中,故土善泄也。

《風論》

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飱泄。

風邪久在肌腠,而入於中,則脾胃之氣受傷,而為腸風飱泄。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 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

頸有風池、風府,乃經脈之要會,故頸多汗。胃腑受邪,故飲食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也。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腹脹滿,是以形寒則䐜脹。飲冷則泄者,胃氣虛傷也。胃者肉,其應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厥論》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而主化水穀。少陰氣厥,以致中焦虛滿而變為嘔逆,上下水火之氣不交,故下泄清冷也。

《刺熱論》

脾熱病者,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滿泄。

《經》云:「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俛;陰病者不能仰,故腰痛不可用俛仰。腹者,脾土之郛郭,故腹滿泄。」

《五常政大論》

土不及曰「卑監」,卑監之紀,是謂減化,其病飱泄,邪傷 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