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腎氣虛也。

《經脈篇》

脾足太陰之脈,是主脾所生病者,溏瘕泄。

脾家實,則為瘕泄。

肝足厥陰之脈,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飱泄。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行氣於經。肝所生病,則肝氣厥逆,不能行散穀精,故胸滿嘔逆也。肝主疎泄,肝氣虛則飱泄。

《師傳篇》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腸中寒。則腸鳴飱 泄。

「寒熱」,外內之相應也。

《論疾診尺篇》

大便赤辦,飱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飱泄,脈小,手足 溫,泄易已。

「大便赤辦」,謂黃赤相間,乃中焦之血與糟粕并下也。飱泄,乃大腸虛而不能濟泌,此腸胃虛泄於於下,中焦之汁不能榮於脈中,故脈小。若手足溫者,得下焦之生氣,故泄易已。

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

「氣」者所以溫膚熱肉,從陰而生,自內而外,故知其泄於內而虛於外也。

《脹論》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飱泄不 化。

此衛氣逆於城郭之中而為病也。

《玉版篇》

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逆也。

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者,逆傷於腎也。

其腹大脹,四末清,形脫,泄甚,逆也。欬嘔,腹脹,且飱泄, 其脈絕,逆也。如是者,不過一時而死矣。

夫皮膚分肉之氣血,從胃腑而注於臟腑之大絡,從大絡而出於孫絡,從孫絡而外滲於皮膚。如腹大脹,四肢清,形脫泄甚,是逆於胃之大絡,不得出於皮膚,充於四體也。欬嘔腹脹,且飱泄,其脈絕,逆於肝脾之絡也。夫胃者水穀血氣之海也。如逆而不行,則開閤已息,是以不過一周而死矣。

大泄之後奪也,不可瀉。

形肉血氣已虛脫者,雖有實邪,皆不可瀉。

病泄脈洪大,逆也。

「病泄者,脈宜沉弱,反洪大者,陰泄於下,陽盛於上」,陰陽上下之相離也。

《扁鵲難經》

五瀉

泄凡有幾,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 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

此「五泄」之目,下文詳之。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

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 泄之要法也。

死候

病若腹大而泄者,脈當微細而濇,反緊大而滑者死。

《漢張機金匱要略》

下利病脈證治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 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 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 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 故也。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濇者,必清膿血。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 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 下虛故也。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 還者死。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溫裏 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下利,三部脈皆沉,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 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