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勝於《經》歟?抑未達歟?又如以制物者為所勝,受制者 為所不勝,與《經》所謂「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 勝」,及傳之於其所勝,死於其所不勝之旨全反矣。

《春傷於風夏生飱泄》與前論異

木,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在天為風。風者,無形之清氣 也。當春之時,發為溫令,反為寒折,是三春之月,行三 冬之令也,以是知水為太過矣。水既太過,金肅愈嚴, 是所勝者乘之而妄行也,所勝者乘之,則木虛明矣。 故《經》曰:「從後來者為虛邪。」木氣既虛,火令不及,是所 生者受病也,故所不勝者侮之,是以土來木之分,變 而為飱泄也。故《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飱泄。」以其濕令 當權,故飱泄之候,發之於夏也。若當春之時,木不發 生,溫令未顯,止行冬令,是謂傷衛。以其陽氣不出地 上,當以麻黃湯發之。麻黃味苦,味之薄者,乃陰中之 陽,故從水中補木而瀉水,發出津液為汗。若春木已 生,溫令已顯,陽氣出於地上,寒再至而復折之,當以 輕發之,謂已得少陽之氣,不必用麻黃也。春傷於風, 夏生飱泄,所以病發於夏者,以其木絕於夏,而土王 於長夏,濕本有下行之體,故飱泄於夏。不病於春者, 以其春時風雖有傷,木實當權,故飱泄不病於木之 時,而發於濕之分也。《經》曰:至而不至,是為不及。所勝 妄行,所不勝者薄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謂也。

「六脈沉緊,按之不鼓,膀胱小腸也。或瀉利不止而腹 脹,或純便血、赤血,或雜膿血,便雖多而不渴,精神短 少,或面白脫色,此失血之故。或面黃而氣短,此元氣 損少之故。且小腸者,手太陽經丙火也。膀胱者,足太 陽經壬水也。是壬水來丙,小腸之位,小腸為壬所尅 而外走也。」諸手經短而足經長,兼以五行相尅論之, 俱是足經。此火投於水,大寒之證,宜溫之則愈。其與 《難經》一證,寒熱相反,亦名曰小腸瀉,亦作洩。海藏云: 此雜病火投於水,變為寒證,又外傷足太陽膀胱經, 左脈俱浮,為表陽之候也。忽變為內寒,亦旺火投盛 水,而屈丙就壬化,脈反不浮而微沉,此內病與外病 俱有此火投水例,非精於診脈者,孰能知之。宜「薑附 赤石脂。硃砂丹。」

如飱泄不禁,以升陽除濕,防風湯導其濕。如飱泄及 泄不止,以風藥升陽,蒼朮益胃去濕。脈實䐜脹,閉塞 不通,從權以苦多甘少藥泄之。如得通,復以升陽湯 助其陽,或便以升陽湯中加下泄藥。

腸中寒,則食已窘迫,腸鳴切痛,大便色白。腸中寒,胃 中熱,則疾饑,小腹痛脹。腸中熱,胃中寒,則脹而且泄。 非獨腸中熱則泄,胃中寒傳化亦泄。

《朱震亨心法》

泄瀉

泄瀉,有濕火、氣虛、痰積。濕用四苓散加蒼朮,甚者蒼、 白二朮同炒用,燥濕兼滲泄;火用四苓散加木通、黃 芩,伐火利小水。痰積宜豁之,用海粉、青黛、黃芩、神麴 糊丸服之。在上者用吐提;在下陷者宜升提之,用升 麻、防風;氣虛用人參、白朮、炒芍藥、升麻;食積,二陳湯 和澤瀉、蒼朮、白朮、山樝、神麴、川芎,或吞保和丸。 瀉水多者,用五苓散。久病大腸氣泄,用熟地半兩,炒 白芍、知母各三錢,升麻、乾薑各二錢,炙甘草一錢,為 末,粥丸服之。仍用艾炷如麥粒,於百會穴灸三壯。 脾瀉當補脾氣,健運復常,用炒白朮四兩,炒神麴三 兩,炒芍藥三兩半,冬月及春初用肉蔻代之,或散或 湯作餅子尤佳。

食積作瀉。宜再下之。神麴大黃作丸子服。

脾瀉已久,大腸不禁,此脾氣已脫,宜急澀之,以赤石 脂、肉豆蔻、乾薑之類。

寒泄,寒氣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內雷鳴,米飲 不化者,理中湯,或吞「大已寒丸」,附子桂香丸。畏食者, 八味湯。

熱瀉糞色赤黃,肛門焦痛,糞出穀道。猶如湯澆,煩渴, 小便不利。宜五苓散吞香連丸。

濕瀉,由坐臥濕處,以致濕氣傷脾,土不尅水,梅雨久 陰,多有此病。宜除濕湯,吞戊己丸,佐以胃苓湯,重者 朮附湯。

傷食瀉,因飲食過多,有傷脾氣,遂成泄瀉,必噫氣如 敗卵臭,宜治中湯加砂仁半錢,或吞感應丸尤當。 有脾氣久虛,不受飲食者,食畢即腸鳴腹急,盡下所 食物,方纔寬快,不食則無事,俗名《錄食瀉》,經年不愈, 宜快脾丸三五粒。

因傷於酒,每晨起必瀉者,宜理中湯加乾葛,或吞「酒 煑黃連丸。 因傷麪而瀉者,養胃湯加蘿蔔子炒研破一錢,痛者 更加木香半錢,瀉甚者,去藿香加炮薑半錢。」

有每日五更初洞瀉,服止瀉藥並無效。米飲下五味 丸,或專以五味子煎飲,亦治脾腎瀉。惟省節飲食忌 口,但得日間上半夜無事,近五更其瀉復作。此病在 腎,俗呼為「脾腎瀉。」分水飲下二神丸及椒朴丸,或平 胃散下小茴香丸。病久則重,其人虛甚,宜椒附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