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32

此页尚未校对

暑瀉因中暑熱者,宜胃苓湯,或五苓散加車前子末 少許。甚效。

世俗類用澀藥治利與瀉,若積久而虛者,或可行之。 初得之者,必變他疾,為禍不少。殊不知多因於濕,惟 分利小水最為上策。

《平治會粹》

泄瀉從濕治有多少

泄瀉者,水濕所為也。由濕本土,土乃脾胃之氣也。得 此證者,或因於內傷,或感於外邪,皆能動乎脾濕,脾 病則升舉之氣下陷,濕變下注,并出大腸之道,以胃 與大腸,同乎陽明一經也。云濕可成泄,垂教治濕大 意而言,後世方論泥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 凡泄瀉之藥,多用淡滲之劑利之,下久不止,不分所 得之因,遽以為寒,而用緊澀熱藥兜之。夫泄有五:「飱 泄者,水穀不化而完出,濕兼風也;溏泄者,漸下汙積 黏垢,濕兼熱也;鶩泄者,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 兼寒也;濡泄者,體重軟弱,泄下多水,濕自甚也;『滑』」泄 者,久下不能禁固,濕勝氣脫也。若此有寒熱虛實之 不同,舉治不可執一而言,謹書數法於後。夫泄有宜 汗解者,經言:春傷於風,夏必飱泄。又云:「久風為飱泄。」 若《保命集》云:用蒼朮、麻黃、防風之屬是也。有宜下而 保安者,若長沙言下利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 之。下利已差,至其時復發者,此為下未盡,更下之安, 悉用大承氣湯加減之劑。有宜化而得安者,格致餘 論。夏月患泄,百方不效。視之久病而神亦瘁,小便少 而赤,脈滑而頗弦,膈悶食減。因悟此久積所為,積濕 成痰,留於肺中,宜大腸之不固也,清其源則流自清。 以茱萸等作湯,溫服一椀許,探喉中,一吐痰半升,如 利減一半,次早晨飲吐半升而利止。有以補養而愈 者。若《脾胃論》言: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大便泄瀉, 從黃芪建中湯。有宜調和脾濕而得止者。若潔古言 曰:「四肢懶倦,小便不利,大便走泄,沉困,飲食減少,以 白朮、芍藥、茯苓加減治之。」有宜升舉而安者。若《試效 方》言:胃中濕,脾弱不能運行,食下則為泄,助甲膽風 勝以尅之,以升陽之藥,羌活、獨活、升麻、防風、炙甘草 之屬;有宜燥濕而後除者。若《脾胃論》言:「土濕有餘,脈 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從平胃散,有宜寒 涼而愈者。若長沙言協熱自利者,黃芩湯主之,舉其 濕熱之相宜者。若長沙言下利,脈遲緊,痛未欲止,當 溫之;下利心痛,急當救裏;下利清白,水液澄澈,可與 理中、四逆湯輩,究其利小便之相宜者。河間言濕勝 則濡泄,小便不利者,可與五苓散、益元散分導之,以 其收斂之相宜者。東垣言:『寒滑氣泄不固,製訶子散 澀之』。」以上諸法,各有所主,宜獨利小便而濕動也。豈 獨病因寒,必待龍骨、石脂緊重燥毒之屬?澀之治者, 又當審擇其說,一途取利,約而不博可乎。

《局方發揮》

泄利滯下治法不同

泄利一門,其用鍾乳健脾丸、朝真丸、駐車丸、訶黎勒 丸、大溫脾丸、黃連阿膠丸、胡粉丸、桃花丸、訶黎勒散、 木香散、七棗湯、赤石脂散、養臟湯、御米湯、金粟湯、狗 頭骨丸、豆蔻丸、肉豆蔻散、三神丸、丁香豆蔻散、止瀉 丸,皆用熱藥為主治,以澀藥為佐使,當為腸虛感寒 而成滑利者設也。彼瀉利者,將無熱證耶?將無積滯 耶?《內經》曰:「春傷於風,夏為飱泄,多屬滯下。」夫瀉利證, 其類尤多。先賢曰:濕多成五瀉。此確論也。曰風曰濕, 固不可得而通治矣。況風與濕之外,又有雜合受邪, 似難例用澀熱之劑。今方中書證,有兼治裏急者,有 兼治後重者,有兼治裏急後重者,此豈非滯下之病 乎?今瀉利與滯下,袞同論治,實實虛虛之患,將不俟 終日矣。

或曰:然則瀉利與滯下,為病不同,治法亦別,吾子其 能通之乎?予曰:經云:「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暴注 屬於火。」又下利清白,屬於寒也。熱者君火之氣,火者 相火之氣,寒者寒水之氣。屬火熱者二,屬水寒者一, 瀉利一證,似乎屬熱者多,屬寒者少。詳玩《局方》,專以 熱澀為用,若用之於下利清白而屬於寒者,斯可矣。 《經》所謂「下迫」者,即裏急後重之謂也。其病屬火,相火 所為,其毒甚於熱也。投以澀熱,非殺之而何?謹按仲 景之法,謂下利脈滑而數者,有宿食,當下之。下利脈 遲而滑者,實也,利為未止,急下之。下利脈反滑,當有 所去,下之安。下利不欲食,有宿食者,當下之。下利腹 滿痛,為寒為實,當下之。下利腹堅實,「當下之。下利譫 語,有燥矢,當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急 下之。下利已差,至其時復發者,此為下未盡,更下之 安。」下利脈大浮弦,下之當自愈。風寒在者,不可下。下 後心下堅痛,脈遲,此為寒,宜溫之。脈浮大,此為虛,強 下之故也。設脈浮革者,因而腸鳴,當溫之;下利脈遲 緊,痛未欲止,當溫之。「下利心痛,急當救裏,可與理中、 四逆、附子輩。下利大孔痛,宜溫之。」觀仲景可下者十 法,可溫者五法。謂之下者,率用承氣加減,何嘗以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