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34

此页尚未校对

敗腹。」其人必噫,氣如敗卵臭。宜治中湯加砂仁半錢, 或七香丸、紅丸子雜服。

食積腹疼而瀉,不可遽用,《治中》兜住,先用調脾飲吞 感應丸。或因食一物過傷而瀉,後復食之即瀉者,以 脾為其所傷未復而然,宜健脾湯。因食冷物,停滯傷 脾,脾氣不暖,所食之物不能消化,瀉出而食物如故, 宜「治中湯」加乾薑,吞酒煑黃連丸。 或重而瀉泄頻數者,宜沖和湯。

瀉已愈隔年及後期復瀉。古論云。「病有期年而發者, 有積故也。」宜感應丸。

風寒泄利下重,其人「四逆。」先以水盞半,蔥白二根,煎 一盞,去蔥,煎四逆散,至七分,欬,加北五味子、乾薑各 半錢,悸加桂枝一錢,小便不利加茯苓一錢,腹痛加 熟附子半錢。

若審是不利清穀,手足四逆,其人面帶赤,或腹痛,或 乾嘔,或咽痛,四逆湯倍乾薑。面赤者,加蔥一根,腹痛 加芍藥一錢半,嘔加生薑,咽痛加桔梗一錢。

若口中和而背惡寒,宜正方四逆湯,不必加減。四逆 散、四逆湯,俱治少陰下利,四肢逆冷,泄利下重者,與 下利清穀者,一涼一溫,又自有陰陽之別。蓋四逆散 是治四逆陽證,四逆湯是治四逆陰證。

「若初得病,便是少陰證,其人發熱惡寒,身疼頭不痛, 宜麻黃附子細莘湯微汗之,或五積散加熟附半錢, 或五積散加順元散。若煩悶厥逆,或舌捲囊縮,或下 利清穀,裏寒外熱,此屬厥陰經陰中之陰,宜進通脈 四逆湯,或當歸四逆湯加生薑、茱萸。」舌捲囊縮,不特 陰中之陰有之,陽明之熱,䧟入厥陰亦有之。蓋陽明 主宗筋,宗筋為熱毒風所致,故弗榮而急引舌與卵, 是以舌捲囊縮。當瀉陽以救陰,宜大承氣湯。

要知均自為利。身不熱手足自溫者。太陰身體四逆 者。少陰厥陰。其餘身熱下利。皆屬陽經。然陰利有反 發熱。或初病無熱。利後卻熱。或初得病即身熱。繼而 自利。此陰利非陽傳陰經之利。

若下利清穀,身熱躁擾,裏寒外熱,仲景謂之「反發熱」, 此乃陰盛格陽,宜四逆湯、附子理中湯。蓋陽氣傳陰 經而下利者,乃是熱利,陽陷入裏外,所以無熱;陰氣 入陰經而下利者,乃是裏寒自利,寒既在裏為主,則 陽必客於外,所以外反熱。要知陰陽二證,發熱自是 不同。發於陽而發熱者,頭必疼;發於陰而發熱者,頭 不痛。此為驗。

《有元》是陽證,因冷劑太驟,遂見下利不止,而諸陽證 仍在,略不少衰,此當以暖藥固其下,洞泄稍定,又宜 隨證治之,不可用熱。初病是陽經見頭疼,以次陽傳 入陰,頭略不疼,不可便謂不疼為陰證,須問其得病 之初,頭疼與否。

瀉而腹痛有積者,生料五苓散、藿香正氣散均各半 貼。若瀉雖無積,其腹痛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 或六和湯加木香半錢,或不加木香,止與二藥煎熟 去滓,調下蘇合香丸。

瀉而發熱者,胃苓飲。瀉而發渴者,胃苓飲兼縮脾飲。 餘瀉渴兼作未透者,湯化蘇合香丸,吞來復丹,或研 來復丹作末,白湯調下。已透者,香薷飲。

傷濕小便祕,大便溏者,五苓散吞戊己丸。戊己屬土, 土能尅水,因以得名。五苓乃濕家之要藥,《經》云:「治濕 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意蓋取此。

傷食瀉傷於生冷油膩,停滯膈間,脾氣不溫,食難消 化,或多餐糯食及一切難化之物。並宜紅丸子、「《金上 牢》內消丸。」

《樓英醫學綱目》

泄瀉

五虛之證,予嘗治數人,在下則泄瀉不止,在上則吐 痰不已者皆死。蓋氣脫無所管攝故也。若用參朮膏 救之於早者,十活二、三。

泄瀉身熱,小便不利,口渴者,益元、五苓。若火多,四苓 加木通、黃芩。泄而困倦不便,及脈數虛熱者,宜參、朮、 滑石、苓、通。泄而脈滑堅者,實熱,宜大承氣湯。

運氣泄瀉有六:一曰土助脾,濕盛而泄瀉。《經》云:「歲土 太過,雨濕流行,民病溏泄腸鳴。」又曰:「歲水不及,濕乃 下行,民病身重濡泄。」又云:「歲火不及,寒乃大行,復則 病鶩溏腹痛,腸鳴泄注。」又云:「土鬱之發,民病飲發注 下。」又云:「濕勝則濡泄,治以苦溫」是也。

二曰風木攻脾,虛而泄瀉。《經》云:「厥陰司天,風淫所勝, 民病冷泄溏泄。」又云: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治以辛涼是也。

三曰熱瀉。《經》云:「少陽所至為暴泄。」又云:「少陰之勝,腹 滿溏泄。」又云:「火鬱之發,民病注下。治以寒劑。」是也。 四曰寒泄。《經》云:「歲水太過,寒氣流行,民病腸鳴溏泄。」 又云:「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又云:「太陽之勝,寒入下 焦,傳為濡泄,治以熱劑。」是也。

五曰熱中、寒中泄。《經》云:「太陽司天之政,三之氣,寒氣 行,民病寒,反熱中注下者,是外寒內熱泄也。」又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