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38

此页尚未校对

或只微響,溏瀉一次者,古味萸散、二神丸、四神丸。陽 虛者,三味安腎丸、金鎖正元丹、養氣丹。陰虛者,腎氣 丸。

肝虛忿怒所傷,木尅脾土,門戶不束,厥而面青,當歸 厚朴湯,或熟料五積散去麻黃。汗多者,黃芪建中湯。 凡瀉,脈細皮寒,前後瀉利,飲食不入,是謂「五虛」,不治。 滑瀉久不止,大孔如竹筒,直出無禁,氣陷者,升陽補 胃湯、補中益氣湯加白芍。有風者,小白朮湯。挾熱者, 訶子散、沒石子丸,或古萸連丸、鸎粟殼煎湯下。氣欲 脫者,真人養臟湯加附子,或四柱散、大斷下丸、古蔻 附丸、香茸丸、婦人四製香附丸。又有大腸滑瀉,小便 精出者,萬全丸。

交腸瀉者,大小便易位而出,此因氣不循故道,清濁 混淆所致。當分利陰陽,使氣順各安其位,胃苓湯、木 香勻氣散、腎氣丸。

《總論治法》

凡瀉皆兼濕,初宜分理中焦,滲利下焦,久則升提,必 滑脫不禁,然後用藥澀之。其間有風勝兼以解表,寒 勝兼以溫中,滑脫澀住,虛弱補益食積消導,濕則淡 滲,陷則升舉,隨證變用,而不拘於次序,與痢大同。且 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太甘則生濕,清熱亦不可太苦, 太苦則傷脾,每兼淡劑利竅為妙。

抑考《難經》云:「胃泄,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腹脹嘔逆,言 瀉也。大腸泄,食已窘迫,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溲而 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泄,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 莖中痛而溺澀,言痢也。」觀此瀉與痢,亦惟膿血與糞 之異。除傷寒三陽三陰傳變自利,雜病濕熱食積之 根,皆責腸胃。蓋泄瀉、瘧痢,同由暑月飲食所致。輕者 便作泄瀉,重者停為瘧痢。痰衝胸脅則為瘧,積滯腸 胃則為痢。《局方》分《難經》五瀉者,不免失之牽強。

《李中梓醫宗必讀》

《治法有九》

愚按:《內經》之論泄瀉,或言風,或言濕,或言熱,或言寒, 此明四氣皆能為泄也。又言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此 明脾虛下陷之泄也。統而論之,脾土強者,自能勝濕, 無濕則不泄,故曰:濕多成五泄。若土虛不能制濕,則 風寒與熱,皆得干之而為病,治法有九。

一曰淡滲,使濕從小便而去。如農人治澇,導其下流, 雖處卑監,不憂巨浸。《經》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一曰升提。氣屬於陽,性本上升,胃氣注迫,輒爾下陷。 升、柴、羌、葛之類,鼓舞胃氣上騰,則注下自止。又如地 上淖澤,風之即乾,故風藥多燥。且濕為土病,風為木 藥,木可勝土,風亦勝濕,所謂下者舉之是也。

一曰清涼。熱淫所注,暴注下迫,苦寒之劑,用滌燔蒸, 猶當溽暑伊鬱之時,而商飆颯然倏動,則炎歊如失 矣。所謂熱者,清之是也。

一曰疎利。痰凝氣滯,食積水停,皆令人瀉。隨證祛逐, 勿使稽留。《經》曰:「實者瀉之。」又云:「通因通用」是也。 一曰甘緩。瀉利不已,急而下趨。愈趨愈下,泄何由止。 甘能緩中,善禁急速。且稼穡作甘,甘為土味,所謂急 者緩之是也。

一曰酸收。瀉下日久,則氣散而不收,無能統攝,注泄 何時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肅之權,《經》云:「散者收之」 是也。

一曰「燥。」脾土德無。水邪不濫,故瀉皆成於土濕,濕 皆本於脾虛。倉廩得職,水穀善分,虛而不培,濕淫轉 甚。《經》云:「虛者補之」是也。

一曰溫腎。腎主二便,封藏之本,然雖屬水,真陽寓焉。 少火生氣,火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運行三焦,熟腐 五糓乎。故積虛者必挾寒,脾虛者必補母。《經》云:「寒者 溫之」是也。

一曰固澀。注泄日久,幽門道滑,雖投溫補,未克奏功。 須行澀劑,則變化不愆,揆度合節。所謂滑者,澀之是 也。

夫是九者,治瀉之大法,業無遺蘊。至於先後緩急之 權,豈能豫設。須臨證之頃,圓機靈變,可以胥天下於 壽域矣。

《難經五泄》

胃泄,飲食不化,色黃,承氣湯。脾泄,腹脹滿,泄注,食即 嘔吐,建中湯、理中湯。大腸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 鳴切痛,乾薑附子湯。小腸泄,溲而便膿血,少腹痛,承 氣湯。大瘕泄,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承 氣湯。

《泄證有七》

腎泄者,五更溏泄,久而不愈,是腎虛失閉藏之職也, 五味子散。亦有食積者,香砂枳朮丸,寒積,理中湯,宜 夜飯前進。酒積,葛花解酲湯。

鶩泄者,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鴨糞,澄澈清冷,小便清 白,附子理中湯。

飱泄者,水穀不化而完出也。《史記》名迴風。風邪干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