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七十四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五十四

  泄瀉門三

  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論泄瀉

  趙獻可醫貫論泄瀉

  喻昌醫門法律論飱瀉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證 分利治法 諸瀉論治

  陳士鐸石室祕籙泄瀉治法

  方一香茸丸 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 梔子豉湯 通脈四逆湯 黃芩湯 養胃丹

   炙肝散 黃連丸 黃連煎 紫參湯 訶黎勒散 黃蘗止洩湯 調中益氣湯 升陽

  除濕防風湯 又方 扶脾丸 黃芪補胃湯 升陽除濕湯 沉香溫胃丸 薑附赤石脂

  硃砂丹 胃風湯 加味五苓湯 火輪丸 白朮附子湯 禹餘糧丸 加味治中湯 薑

  麴丸 又方 清六丸 大已寒丸 八味湯 朮附湯 感應丸 椒附丸 二神丸 參

  苓白朮散 對金飲子 加減木香散 南白膠香散 玉粉散 附子溫中湯 堅中丸

  啟脾丸 平胃蒜肚丸 調中健脾丸 大斷下丸 訶子散 古蔻附丸 衛生湯 理中

  湯 調中湯 肉豆蔻散 平胃散 厚朴丸 補脾丸 大藿香散 四聖丸 豆附丸

藝術典第二百七十四卷

醫部彙考二百五十四

泄瀉門三

《明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

《論泄瀉》

脾虛不能分別清濁則瀉,或食物過度,飲酒無節,運 化不及而然。河間悉指為濕熱,恐未為至論也。夏月 人多瀉者,濕熱太盛,泉水泛溢,脾土受虧,又餐瓜果 肉麪,清濁混淆,甚則為霍亂也。老年病後瀉久,必足 趺眼胞及手作腫,脾敗之象。

河間辨別寒熱,黑白分明,可謂確論矣。大都以脈之 遲數、口之渴否,定寒熱;日之新久,腹中痛否,定虛實, 猶為切當。

謹按:泄瀉之病,濕火痰虛,暑積風冷,八者之殊,必以 滲濕燥脾為主,而隨證加減。濕則導之,火則清之,寒 則溫之,虛則補之,痰則豁之,暑則驅之,積則消之,風 則解之,是其大法也。雖然,八證之明,三虛宜辨。三虛 者何?脾虛、肝虛、腎虛是也。脾虛者,飲食所傷也;肝虛 者,忿怒所傷也;腎虛者,色慾所傷也。飲食傷脾,不能 運化。色慾傷腎。不能閉藏。忿怒傷肝。木邪尅土。皆令 泄瀉。然腎瀉肝瀉間或有之。惟脾瀉。多耳。蓋人終 日飲食,一或有傷,便致泄瀉。又常論之,泄瀉瘧痢,同 乎一源,多由暑月傷脾所致。飲食纔傷,便作泄瀉為 輕,停滯既久,則瘧痢為重。而瘧與痢,又有分別。飲食 為痰,充乎胸臆則為瘧;飲食為積,膠乎腸胃則為痢。 古云: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痢,良有以也。王節齋曰: 「瀉本屬濕,多因飲食不節,致傷脾胃而」作,須看時令 寒熱新久而治。大法滲濕補脾,消導分利為主,有宜 升提下陷之氣者,有用風藥以勝其濕者,又有腸胃 虛滑不禁,宜收澀者,不可不知。久瀉不止,加破故紙、 肉豆蔻、山藥佳。

《趙獻可醫貫》

《論泄瀉》

秦越人「《難經》有五泄之分:曰胃泄,曰脾泄,曰大腸泄, 曰小腸泄,曰大瘕泄。」夫所謂大瘕泄者,即腎泄也。註 云: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世人不知此 證,悮為滯下,治之禍不旋踵。即今所謂痢疾也。此是 腎虛之證,欲去不去,似痢非痢,似虛努而非虛努。蓋 痢疾後重,為因邪壓大腸墜下,故大腸不能升舉而 重,治以大黃、檳榔輩,瀉其所壓之邪而愈。又有久瀉, 大腸虛滑,元氣下陷,不能自收而重,乃用粟殼等澀 劑,以固其脫,升其墜而愈。其虛坐努責,此痢後積已 去盡,無便而但虛坐耳,此為亡血過多,倍用歸芎以 和之而愈。惟腎虛後重者,亦數至圊而不能便,必莖 中痛,或大便不能得,而小便先行而澀,或欲小便,而 大便反欲去而痛。獨褚氏《精血論》中云:精已耗而復 竭之,則大小便道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須 以補中益氣湯倍升麻,送四神丸,又以八味地黃丸 料加五味、吳茱萸、補骨脂、肉豆蔻,多服乃效。此等證 候,以痢藥致損元氣,肢體腫脹而斃者,不可枚舉。腎 既主大小便而司開「闔,故大小便失職者,責之腎。」 臟腑瀉利,其證多端,大抵皆因脾胃而作。東垣先生 製《脾胃論》一篇,專以補中益氣湯升提清氣為主,其 間治脾瀉之證,庶無餘蘊矣,特未及乎腎瀉也。是故 以其濕也,利水以分之;以其風也,助風以平之;以其 實也下之;以其虛也補之,寒則溫之,熱則清之,有食 者化之,有積者祛之。凡五行之相勝,與六氣之加臨, 莫不以生尅制化之法治之。然而經年經月不得一 效者何耶?仲景云:「下利不止,醫以理中湯與之,利益 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當治以理下焦法則 愈矣。昔趙以德有云:予聞先師言,泄瀉之病,其類多 端,得於六淫五邪,飲食所傷之外,復有雜合之邪,似 難執法而治。乃見《先師》治「氣暴脫而虛,頓瀉不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