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9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七十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五十九

  滯下門一

  黃帝素問至真要大論 氣厥論 著至教論 陰陽別論 通評虛實論 大奇

  論 脈要精微論 太陰陽明篇 六元正紀大論

  靈樞經經脈篇

  扁鵲難經滯下

  張機金匱要略滯下膿血

  華佗中藏經論臟腑虛實寒熱生死

  孫思邈千金方熱冷疳蝕諸痢論

  楊登父直指方痢病證治

  嚴用和濟生方痢疾

  劉完素六書滯下

  張從政儒門事親論痢

  李杲十書腸澼下血論

  朱震亨心法痢病 治法

  平治會粹滯下辨論

  局方發揮滯下辨論

  羅天益衛生寶鑑論治法

  虞摶醫學正傳總論

  戴思恭證治要訣論治法

  樓英醫學綱目運氣為病

藝術典第二百七十九卷

醫部彙考二百五十九

滯下門一

《黃帝素問》

《至真要大論》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泄注赤白。

「少陽司天,寅申歲也。泄注赤白」,熱盛也。

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泄赤白,腹痛溺赤,甚 則血便。

少陽在泉,巳亥歲也。熱傷血分則注赤,熱傷氣分則注白,熱在下焦,故少腹痛而溺赤,甚則血出於小便也。

厥陰之勝,少腹痛,注下赤白。

此風之傷人也。

少陰之勝,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

腹滿溏泄,陰寒在下也。傳為赤沃,君火下淫也。

少陽之勝,少腹痛,下沃赤白。

此熱淫于下也。

《氣厥論》

腎移熱于脾,傳為虛,《腸澼》,死不治。

太陰濕土主氣。不能制水而反受濕熱相乘。脾氣虛傷。則不能磨運水糓。而為腸澼下利。糓氣已絕。故為不治之死證。

《著至教論》

「三陽」者,至陽也。積并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礔。九 竅皆塞,陽氣滂溢,乾嗌喉塞,并於陰則上下無常,薄 為腸澼。

「至陽」,謂陽之至盛而無極,有如天之疾風若礔。之雷火驟至,陽盛則為驚也。九竅為水注之器,九竅之水氣皆竭,而陽氣溢于竅中。夫肺腎上下交通,陽獨盛而水液竭,故嗌乾喉塞也。并於陰則使陰氣上下無常,薄於陰液,則為腸澼下痢。

《陰陽別論》

陰陽虛,腸澼死。

榮衛氣血,皆水糓之所生。胃為受納之腑,腸為傳導之官,陰陽兩虛,又失所生之本,故死。

《通評虛實論》

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帝曰: 「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帝曰: 「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帝 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曰:「滑大者曰生, 懸濇者曰死,以臟期之。」

腸澼者,邪僻積於腸間而為便利也。腸澼便血者,陰絡之血溢也。白沫,乃腸外之寒汁沫。膿血,乃汁沫與血相搏,并合而下也。便血,乃陰泄於內。發熱,為陽脫於外。《本經》曰:陰陽虛,腸澼死。下白沫者,陰液下注,故脈沉者為順。如脈浮,乃經氣下洩,脈氣上浮,經脈相離,故為死證。懸絕者,足少陰之陰液絕也;滑大者,足少陰之生氣盛也;身不熱者,陽不外脫也;脈不懸絕,陰不下脫也;懸濇者,陽明之生氣已脫,故死。夫胃氣絕則真臟之脈見,故當以臟期之。「肝至懸絕,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懸絕者,絕無陽明之胃氣,而真臟孤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