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91

此页尚未校对

《大奇論》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已。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 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 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沉小濇為腸澼,其身熱 者死,熱見七日死。

脾為陰臟,位居中央,受三陽陽盛之氣,迫而上行,則其脈外鼓,搏而下沉,則為腸澼下痢。然脾為陰中之至陰,雖受陽熱之氣,久而自已。若陽熱之氣,干薄臟陰,致肝臟之血氣下泄而虛,則其脈小緩。然肝主藏血,雖受陽邪,尚為易治。腎主藏精,為精血之原,陽熱之氣下薄於腎,故為腸澼下血,陰血傷故脈小,熱干於腎,故沉而搏也。夫陰陽相和則生,偏害則死,血受熱傷,故血溫也。身熱者,三陽盛而三陰之氣絕也,故死。夫心主生血,肝主藏血,是以心肝二臟,受陽盛之氣而為腸澼者,亦下血。如二臟同病,則陰血盛而可以對待陽邪,故尚為可治之證。如脈小沉滯,為陽薄所傷也,其身熱者,陽盛而陰絕也。七日死者,六臟之陰氣終矣。此係奇恆之病,三陽之氣直并於陰,陰氣受傷,是以脈小沉濇。初起之時,裏證即急,或禁口腹痛,或下重痢甚,或發驚昏沉,或嗌乾喉塞,身雖熱而熱微,外證輕而裏急,當急用抑陽養陰之藥以救援。若見身有微熱,而用表散之輕劑,因脈小濇而用和調之緩方,三日之後,即成不救矣。

《脈要精微論》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洩及便膿血。

陽熱在經,故脈數動;熱傷血分,故便膿血,經血下洩,故一代也。

《太陰陽明篇》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則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 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澼。

「入五臟」者,謂太陰之行氣於三陰,太陰病則五臟之氣皆為之病矣。脾氣逆則脹滿,太陰為開,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而為飱泄,久則為腸澼矣。

《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司天之政,四之氣,風濕交爭,民病注下赤白。

加臨之氣,乃厥陰風木。四之主氣,乃太陰濕土。是以風濕交爭。注下赤白者,濕熱之交感也。

《靈樞經》

《經脈篇》

腎足少陰之脈,是主腎所生病者,腸澼。

氣逆於下所為也。

《篇鵲難經》

滯下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

《漢張機金匱要略》

滯下膿血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 故也。

下痢,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濇者,必圊膿血。

《華佗中藏經》

《論臟腑虛實寒熱生死》

病腸澼者,下膿血。病人脈急,皮熱,食不入,腹脹目瞪 者死。或一身厥冷,脈沉細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脈 沉浮有力而不絕者,生。

脾者土也,虛則多癖,喜吞酸,利不已。脾氣虛,則大便 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為「五色注下利也。」 腸癖轉筋,脈極數者死。腸癖下白膿者死。腸癖下膿 血,脈懸絕者死,滑大者生。腸癖下膿血,身有寒,脈絕 者死。

《唐孫思邈千金方》

《熱冷疳蝕諸痢論》

「余立身以來,三遭熱痢,一經冷痢,皆日夜百餘行,乃 至移牀就厠,其困篤如此。但率意自治者,尋手皆愈。」 乃知此疾,天下易治。但縱性之徒,率情驕倨,良藥苦 口,不能克己早餌,朝遇暮過,望其自瘥,疾勢日增,胃 氣漸弱,心力俱微,食飲與藥,皆不能進,既不得愈,便 稱痢病難治,斯皆自誤也。學者須深達斯旨。然此病 隨宜服一物,皆使得瘥,惟須力意苦己,服食以瘥為 限,則無不愈也。又大須慎口味,重者後百日,次者一 月日,所以當衰,驕恣者不能自慎。興言及此,以為至 慨矣。古今痢方千萬首,不可具載,此中但撮其要者, 七八而已。雖然,弘之在人也。何則?陟釐丸、烏梅丸、松 皮散等暴痢服之,何有不瘥?其溫脾湯、建脾丸,久下 得之,焉能不愈?大凡痢有四種,謂冷、熱疳。蠱。冷則白, 熱則赤;疳則赤白相雜,無復節度,多睡眼澀;蠱則純 痢瘀血,熱則多益黃連,去其乾薑;冷則加以熱藥;疳 則以藥吹灌下部,蠱毒則以蠱法治之。藥既主對相 當,痢者復自勉勵服餌,焉有不愈者也?凡服止痢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