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92

此页尚未校对

初服皆劇,愚人不解,即止其藥不服。此特不可。但使 藥與病源的相主對。雖劇但服不過再三服。漸漸自 知。惟非其主對者。本勿服也。

凡痢病患忌生冷酢滑豬鷄魚油乳酪酥乾脯醬粉 鹹。所食諸食,皆須大熟爛為佳,亦不得傷飽,此將息 之大經也。若將息失所,聖人不救也。

下利,脈滑而數,有宿食,當下之。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為未止,急下之。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當下之。

下利而腹痛滿,為寒實,當下之。

下利,腹中堅者,當下之。

「下利而讝語者。腹內有燥屎。宜下之。」 下利二部皆平。一作浮按其心下堅者。急下之。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此為下不盡。更下 之愈。風寒重者不可下。下之後心下堅痛脈遲。一作浮 此為寒,但當溫之。脈沉緊,下之亦然。脈大浮弦,下之 當已。下利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設脈浮革,因 而腸鳴者,當溫之。

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 垢。

下利身軀疼痛,急當救裏,可與理中、四逆、附子湯諸 溫之屬。

下利,大孔痛者,當溫暖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裏,乃攻其表。 下利清糓,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舌黃燥而不渴,胸中熱,下不止者死。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不還 不溫者死。」生死之決,此之謂也。

凡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 內者,下不自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也。細尋取之,萬不 失一。下病體略例如此耳。

《素問》曰:「春傷於風,夏為膿血,多滯下也;夏傷於風,秋 必洞泄,多下水也,患是冷也。夫積冷積熱,及水穀實 而下者,以大黃湯下之。強人勿過兩劑,皆消息五六 日,更進一劑。其補澀湯不效者,三兩日可進一劑。」 舊治冷痢,貴於用建脾丸多效。今治積久冷痢,先以 溫脾湯下訖,後以建脾丸補之,未有不效者。

疳濕之病,皆由暑月多食肥濃油膩,取冷眠睡之所 得。《禮》云:「君子盛暑之月薄滋味,無食肥濃煑餅。」此時 以不利人,養生者宜深戒之,不爾多患疳濕痢。

《宋楊登父直指方》

《痢病證治》

凡泄痢無已,變作白膿,點滴而下,為之溫脾。不愈,法 當溫腎。蓋腎主骨髓,白膿者,骨髓之異名也。其證面 色微黑,骨力羸弱,的見腎虛,當用破故紙、當歸、木香、 乾薑、肉桂之屬,又宜以阿膠珠、當歸、青皮、赤茯苓、黃 連作劑,入烏梅、白蜜同煎,最能蕩滌惡穢,積滯既去, 則徧數自疎矣。 痢出於積滯,積,物積也。滯,氣滯也。物積欲出,氣滯而 不與之出,故下墜裏急,乍起乍出,日夜凡百餘度,不 論色之赤白,脈之大小,皆通利之,以無積不成痢也。

《嚴用和濟生方》

痢疾

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蓋嘗推原其故, 胃者脾之腑,為水穀之海,榮衛充焉。大腸者肺之腑, 為傳導之官,化物出焉。夫人飲食起居失其宜,運動 勞役過其度,則脾胃不充,大腸虛弱,而風冷暑濕之 邪,得以乘間而入,故為痢疾。大凡傷熱則為赤,傷冷 則為白,傷風則純下清血,傷濕則下如豆羹汁,冷熱 交并。則赤白兼下。或飲冷酒物。恣情房室。勞傷精血。 而成久毒痢者。雖可因證辨治。然常嘆世人初感此 病。往往用鸎粟殼、石榴皮、訶子、肉豆蔻。「以止濇之。」 殊不知痢疾多因飲食停滯於腸胃所致,倘不先以 巴豆等劑,推其積滯,逐其邪穢,鮮有不致精神危困, 久而羸弱者。余每遇此證,必先導滌腸胃,次正根本, 然後辨其風冷暑濕而為治法。故傷熱而赤者清之, 傷冷而白者溫之,傷風而純下清血者祛逐之,傷濕 而下如豆羹汁者分利之。又如冷熱交并者,則溫涼 以調之。傷損而成久毒痢者,則化毒以保衛之。夫如 是,藥無不應,而疾無不愈者。然又當觀脈之虛實如 何。如下利脈微小者生,脈浮洪者難治。腸澼頻下膿 血者,脈宜滑大,若弦急者必死。又身寒則生,身熱則 死。苟臨病之際,由此驗治,萬不失一矣。

《金劉完素六書》

滯下

《下迫》後重裏急。窘迫急痛也。火性速而能燥物也。 腸胃隔絕。傳化失常。而為滯下。

夫痢者,五臟窘毒,解而不散,或感冷物,或冒寒暑,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