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饑不能開發,又傷冷熱等食,或服暖藥過極,鬱化成 痢。古人以白痢為寒,赤痢乃熱悮也。今人瘡癤初發, 刺開乃血,多日成膿,何為先熱而後寒也。

叔和云:「濕多成五泄,腸走若雷奔。」愚醫不悟,三口黃 者乃熱,青痢是寒。《太素》曰:「五泄有溏泄、鶩泄、飱泄、濡 泄、滑泄,此乃五泄。」五泄者,青是感肝木之象,其色青, 赤者受心火之氣,其色赤,白者得西方金肺之氣,其 色白,黃者脾土之色,蒼者土氣之下,水位承之,其色 蒼也。若下利熱極,頻併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 者。須下之。以開除濕熱痞閉積滯。而使氣液宣行。宜 逐之。兼宣利積熱。

臟腑瀉痢,其證多種,大抵從風濕熱論,是知寒少而 熱多,寒則不能久也,故曰:暴瀉非陽,久瀉非陰。《論》曰: 春宜緩形,形動則肝木乃榮。反靜密,則是行秋令,金 能制木,風氣內藏,夏至則火盛而金去,火獨居,木旺 而脾土損矣。輕則飱泄身熱脈洪,穀不能化;重則下 利,膿血稠粘,皆屬於火。《經》曰:洩而便膿血,知氣行而 血止,宜大黃湯下之,是為重劑,黃芩芍藥湯為之輕 劑。是實則瀉其子,木能自虛,而脾土實矣。故《經》曰:春 傷於風,夏必飱泄。此逆四時之氣,人所自為也。有自 太陰脾經受濕而為水泄,虛滑微滿,身重不知穀味。 假令春宜益黃散補之,夏宜瀉之。法云:宜補、宜和、宜 止。假令和則芍藥湯是也,止則訶子湯是也,久則防 變而為膿血。脾經傳腎,謂之賊邪,故難愈。若先痢而 後滑,謂之微邪,故易痊。此皆脾土受濕,天行為也,雖 聖智不能逃。口食味,鼻食氣,從鼻而入,留積於脾,而 為水瀉。有厥陰經動,下痢不止,其脈沉而遲,手足厥 逆,涕唾膿血,此為難治,宜麻黃小續命汗之。法曰:謂 有表邪縮於內,當散表邪而愈。有暴下無聲,身冷自 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氣難布息,脈微嘔吐,急以重 藥溫之,漿水散是也。故法云:「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 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去風,膿血稠黏,以重藥劫之。 身冷自汗,以毒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則愈。鶩溏 為痢,當溫之。」又云:「在表者發之,在裏者下之,在上者 湧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熱者內疎之,小便澀者分利 之。又曰:盛者和之,去者送之,過者止之。《兵法》云:「避其 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也。凡病泄而惡風寒,是太陰 傳少陰,木來尅土也。用除濕,白朮、茯苓安脾,芍藥、桂、 黃連破血也,火邪不能勝水也。太陰經不能傳少陰, 而火邪上乘肺經,而痢必白膿也。加黃連、當歸之類。 又裏急後重,脈大而洪實為裏熱,是有物結墜也。若 脈浮大甚不宜下,雖裏急後重,而脈沉細弱者,謂寒 邪在內而氣散也,可溫養而自愈。裏急後重閉者,大 腸經氣不宣通也,宜加木香、檳榔,宣通其氣。如痢或 泄而嘔者,胃中氣不和也。上焦不和,治以生薑、橘皮; 中焦不和,治以芍藥、當歸、「茯苓。下焦不和,寒治以輕 熱,甚以重熱藥。」大便虛祕,澀久不愈,恐太陰傳少陰, 多傳變為痢。太陰是為賊邪,先以枳實厚朴湯以防 其變。若四肢懶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飲食 減,宜調胃去濕。白朮、芍藥、茯苓三味,水煎服。以白朮 之甘,能入胃而除脾胃之濕;芍藥之酸澀,除胃中之 濕熱;茯苓之淡泄,能通水道走濕,此三味,泄痢須用 此。如發熱惡寒,腹不痛,加黃芩為主;如未見膿而惡 寒,乃太陰欲傳少陰,加黃連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 甚者,加當歸倍芍藥;如見血,加黃連為主,桂枝、當歸 佐之;如躁煩,或先白膿後血,或發熱,或惡寒,非黃芩 不止,此上部血也。

如惡寒脈沉,或腰痛,或血痢下痛,非黃連不能止,此 中部血也。

如便膿血相雜,而脈浮大,慎不可以大黃下之,下之 必死。謂氣下竭而陽無所收也。凡陰陽不和,惟可以 分陰陽藥治之。又云:暴泄非陽,久泄非陰。大便完穀, 下有寒有熱。熱者脈疾,身多動,音聲嚮亮,暴注下迫, 此陽也。寒者脈沉而細疾,身不動作,目睛不了了,飲 食不下,鼻準氣息微,此陰也,薑附湯主之。若身重四 「肢不舉。朮附湯主之。」

「諸瀉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陰經病,故不可離於 芍藥。若不受濕,不能下痢,故須用白朮。」是以聖人立 法,若四時下痢,於芍藥、白朮內,春加防風,夏加黃芩, 秋加厚朴,冬加桂、附。然更詳外證寒熱處之。如裏急 後重,須加大黃;如身困倦,須加白朮。如通身自汗,逆 冷,氣息微,加桂附以溫之。如或後重,膿血稠黏,雖在 盛冬。於濕藥內亦加大黃。諸下痢之後。小便利而腹 中虛痛不可忍者。此謂陰陽交錯不和之甚也。當服 「《神效》越桃散。」

治寒積痢,男子、小兒、婦人皆不問赤白,或清利如水, 不後重者,寒也。《經》云:「澄澈清冷皆屬寒」,皆為虛。寒中 有積,宜附子、巴豆之類下之,見利則愈,空心服。 洩而便膿血者,大腸泄也,脈五至之上洪者,宜以七 宣丸。如脈平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 宜芍藥蘗皮丸。四季通用,宜加減平胃散、七宣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