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95

此页尚未校对

從心火;白者舊積,從肺金。故赤白痢不可曲分寒熱, 止可分新舊而治之。假如癰癤始赤血,次潰白膿,又 豈為寒者哉?而病者未信也。此劉河間常言之,皆云 「寒多則白」,以乾薑赤石脂、桃花丸治痢,雖愈後必生 血疾。如白帶下病,徑以白芍藥、乾薑白帶,雖愈,則小 溲必不利。治瀉痢與治帶下,皆不可驟用峻熱之藥 燥之。若燥之則內水涸,水涸則必煩渴,煩渴則小溲 不利,小溲不利則足腫面浮,漸至不治。

夫腸澼下血,可用調胃承氣湯加當歸瀉訖;次用芍 藥蘗皮丸、黃連解毒湯、五苓益元,各停調下五、七錢 服之。《內經》曰:「腸澼便血何如?」答曰:澼者,腸間積水也。 身熱則死,寒則生。熱為血,氣敗,故死;寒為榮,氣在則 生。七日而死者,死於火之成數也。

夫下利膿血,腹痛不止,可用調胃承氣湯加生薑棗 煎,更下藏用七八十丸,量虛實加減,瀉訖,次用長流 水調五苓散五、七錢,或加燈心煎,或調益元散五、七 錢亦可。大忌油膩一切熱物則愈矣。

夫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宜寒劑奪之,淡劑、 甘劑分之。

夫「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先宜清劑寒劑奪之。 後以淡劑甘劑分之。或莖中痛亦用。」

腸澼,大小便膿血,宜「不二丸、地榆散、駐車丸及車前 子等藥」,次宜淡劑、甘劑分劑之類。

凡下利膿血,腹痛不止者,何也?諸痛痒皆屬於心火, 可用通解丸,量其虛實,加減瀉之,次用消濕散加生 薑、大棗、芍藥,瀉訖,又用新水調五苓散服之。

《李杲十書》

《腸澼下血論》

《太陰陽明論》云:「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 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 澼。」夫腸澼者,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泒,如桶湧出也。 時值長夏。濕熱大盛。正當客氣勝而主氣弱。故腸澼 之病。甚。以涼血地黃湯主之。

《朱震亨心法》

痢病

痢,赤屬血,白屬氣,有身熱後重,腹痛下血。身熱挾外 感,小柴胡湯去人參。後重乃積與氣墜下之故,兼升 兼消,宜木香檳榔丸之類。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 大黃、當歸、桃仁、黃連、枳殼。若大腸風盛,可作丸服之。 保和丸亦治因積作後重者。五日後不可下,蓋脾胃 虛故也。後重窘迫者,當和氣,木香、檳榔之屬。腹痛者, 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如實者,以劉氏之法下之, 虛則以苦梗開之,然後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 藥。有熱用黃芩、芍藥之類,無熱腹痛,或用溫藥薑桂 之屬。下血以四物為主,下血多主食積與熱,或用𥐚 硝者,又《青六丸》,治血痢效。

痢疾初得一二日間,以利為法,切不可便用止澀之 劑。若實者,調胃承氣、大小承氣、三一承氣下之。有熱 先退熱,然後看其氣病血病,加減用藥,不可便用參、 朮,然氣虛者可用,胃虛者亦用之。

血痢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湯為主,涼血和血,當歸、 桃仁之屬。又下痢久不止,發熱者屬陰虛,用寒涼藥, 必兼升散藥併熱藥。

下痢大孔痛者,因熱流於下也。以木香、檳榔、黃連、黃 芩、炒乾薑。

噤口痢者,胃口熱甚故也。大虛大熱,用香連丸、蓮肉 各一半,共為末,米湯調下。又方:人參二分,薑汁炒,黃 連一分,為末,濃煎,終日細細呷之。如吐則再服,但一 呷下咽便開。人不知此,多用溫熱甘味藥,此以火濟 火,以滯益滯。

封臍引熱下行,用田螺肉搗,入麝香少許,盦臍內。不 治之證,下如魚腦者,半死半生;下如塵腐色者死,下 純血者死;下如屋漏水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 赤痢乃自小腸來,白痢乃自大腸來,皆濕熱為本。赤 白帶濁同法。

有風邪下陷,宜升提之。蓋風傷肝,肝主木故也。有濕 傷血,宜行濕清熱。

《內經》所謂「身熱則死,寒則生」者,此是大概言,必兼證 詳之方可。今豈無身熱而生,寒而死者。

脈沉小留連,或微者,易治;洪大數者,難治也。脈宜滑 大,不宜弦急。

《仲景》治痢可溫者五法,可下者十法,或表解,或利小 便,或待其自己還,分易治、難治不治之證,至為詳密。 但與瀉同,立論不分,學者當辨之。

大孔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按久病身冷,脈沉小者, 宜溫;暴病身熱,脈浮洪者,宜清、宜補。有可吐者,亦有 可汗、可下者。

初得之時,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稍 久氣虛,則不可下。壯實初病宜下,虛弱衰老久病宜 升之。

先水瀉,後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後水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