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4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此腎傳脾,微邪,易愈。

下痢如豆汁者,濕也。蓋脾腎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 常兼四臟,故五色之相雜,當先通利,此迎而奪之之 義。如虛者,亦宜審之。因熱而作,不可用巴豆;如傷冷 物者,或可用,宜謹。

又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卻宜 明運氣之勝復以治之。

《治法》

「其或惡寒發熱。身首俱痛。此為表證。」宜微汗和解。用 蒼朮、木通、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

其或腹痛後重,小水短,下積,此為裏證,宜和中疏氣, 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

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 證,法當用擂碎桃仁、滑石行之。或口渴,及大便口燥 辣,是名挾熱,即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 盪,是名挾寒,即加乾薑。

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後,此氣滯證,宜於前藥加檳榔 一枚。

其或在下則𦆑墜,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 未平證。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朮補 之,毒解積下,食自進。

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證,宜加白朮、當 歸。身虛甚者,加人參又十分,重者止用參一味,加陳 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

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此為無血證,倍用 當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生桃仁佐之,復以陳皮 和之,血生自安。

「其或𦆑墜退減十之七八,穢積已盡,糟粕未實,當以 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 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有滯氣未盡行者,但單飲此 湯,固腸丸未宜遽用。蓋固腸丸有去濕實腸之功。 其或利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饑甚方食,腹中 作痛,毋恐,當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 其或久「痢後,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澀之,可用訶 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可擇用之。然須用 陳皮為佐,恐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樞、氣海。」 右方用厚朴專瀉滯凝之氣,然厚朴性大溫而散氣, 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餘滯未盡,則用炒 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厚朴稍緩,比陳「皮稍 重,滯氣稍退,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 白,有補瀉之功,若為參、朮之佐,亦純作補藥用。 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 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蘗。達者更能參以歲 氣時令,用藥則萬舉萬全,豈在乎執方而已哉。 痢有氣虛兼寒熱,有食積,有風邪,有熱、有濕、有陽氣 下陷,而感受不一,當分治瀉輕、痢重。諸有積以肚熱 𦆑痛推之,諸有氣以肚如蟹渤驗之,究其受病之源 決之。對病之藥,大要以散風邪、行滯氣,開胃脘為先。 不可遽用肉豆蔻、訶子、白朮輩,以補住寒邪;不可投 粟殼、龍骨輩,以閉澀腸胃,邪得補而愈盛,故證變作, 所以日夕淹延而未已也。

若升散者,以胃風湯、防風芍藥湯、神朮散、蒼朮防風 湯、敗毒散皆可汗之。

攻裏若有濕者,用導水丸,兼鬱承氣湯、和中丸。若積 滯用聖餅子、脾積丸。冷積用《局方》蘇感丸。若濕熱甚 者,宜宣明元青膏。若後重窘迫,用木香檳榔丸。色白 者屬氣,赤白者屬氣血受病。赤黑相兼屬濕熱,青綠 雜色是風與火濕。

下血者當涼血,當歸、生地。赤者屬血。《保命集》四物湯 加槐花、黃連、粟殼、酢炒。

下利。脈沉弱而腹痛。用薑附湯加對五苓理中。又《機 要》漿水散。若青色者。寒兼風。

若陽氣下陷者,以「升陽益胃湯」加桔梗、酢沃南星,用 梅葉外貼眉攢極效,起泡便止。

下痢若濕甚勝濕者,以平胃散對五苓散最可,或「麯 芎丸。」

老人奉養太過,飲食傷脾,為脾泄機要白朮芍藥湯。 濕勝,仙朮炒用。

若陰陽不分,當滲泄,以五苓之類。或單用芣苡實炒 為末,米飲調二錢。

若血氣俱虛神弱者,以人參、白朮、當歸、芍藥、炒茯苓, 少加黃連服之,或錢氏白朮散,又或十補湯佳。 若暑痢而脈虛者,香薷飲,或清暑益氣,又或六和湯、 藿香正氣,各加木香半錢,名「木香交加散。」

若白痢下如凍膠。或鼻涕。此屬冷痢。宜除濕湯加木 香一錢。虛弱者亦與十補湯。

赤痢發熱者,以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煎。

下痢小便不通者,黃連阿膠丸為最。

《平治會粹》

《滯下辨論》

滯下之病,嘗見世方以赤白而分寒熱,妄用兜澀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