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5 (1700-1725).djvu/88

此页尚未校对

因者,在外之邪氣有餘也。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不治 其虛,安問其餘。

客問曰:「吐衄血者,從下炎上之火,暑熱燥火,固宜有 之,何得有風寒之證?」曰:「此六淫之氣,俱能傷人,暑熱 者十之一二,火燥者半,風寒者半,而火燥之後,卒又 歸於虛寒矣。《內經》曰:『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刑, 民病血溢血泄』。」又曰:「少陽之復,火氣內發,血溢血泄, 是火氣能使人失血也。」又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血 變於中,民病嘔血血泄鼽衄善悲。又太陽在泉,寒淫 所勝,民病血見,是寒氣能使人失血也。」又云:「太陰在 泉,濕淫所勝,民病血見,是濕氣使人失血也。」又云:「少 陰司天之政,水火寒熱持於氣交,熱病生於上,清病 生於下,寒熱凌犯而爭於中,民病血溢血泄,是寒熱 凌犯,能使人失血者也。太陰司天之政,初之氣,風濕 相薄,民病血溢。」是風濕相搏血溢也。又云:「歲金太過, 燥氣流行,民病反側,欬逆,甚而血溢。」是燥氣亦能使 人血溢也。六氣俱能使人血溢,何獨火乎?況火有陰 火陽火之不同,日月之火與燈燭之火不同,爐中之 火與龍雷之火不同。又有五志過極之火。驚而動血 者,火起於心;怒而動血者,火起於肝;憂而動血者,火 起於肺;思而動血者,火起於脾;勞而動血者,火起於 腎。能明乎「火」之一字,而於血之理,思過半矣。

劉河間以五運六氣暑火立論,故耑用寒涼以治火, 而後人宗之。不知河間之論,但欲與仲景《傷寒論》對 講,各發其所未發之旨耳,非通論種種不同之火也。 東垣論脾胃之火,必須溫養,始禁用寒涼。丹溪立陰 虛火動之論,亦發前人所未發。可惜大補陰丸、補陰 丸二丸中,俱以黃蘗、知母為君,而寒涼之弊又甚行 矣。嗟乎!丹溪之書不息,岐黃之道不著,余特撰《陰陽 五行之論》,以申明火不可以水滅,藥不可以寒攻也。 六淫中雖俱能病血,其中獨寒氣致病者居多,何也? 蓋寒傷榮,風傷衛,自然之理。又太陽寒水,少陰腎水, 俱易以感寒,一有所感,皮毛先入。肺主皮毛,水冷金 寒,肺經先受,血亦水也。故經中之水「與血,一得寒氣, 皆凝滯而不行,欬嗽帶痰而出。問其人,必惡寒,切其 脈,必緊;視其血,中間必有或紫或黑數點,此皆寒淫 之驗也。」醫者不詳審其證,便以為陰虛火動,而概用 滋陰降火之劑,病日深而死日迫矣。余嘗用麻黃桂 枝湯而愈者數人,皆一服得微汗而愈。蓋汗與血,一 物也,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余讀《蘭室祕藏》而得 此意。因備記以廣其傳。

前人云:「獨有傷暑吐衄者,可用河間法。必審其人,面 垢口渴,喜飲,乾嘔腹痛,或不痛,發熱或不發熱,其脈 必虛,大汗出者,黃連解毒湯主之,甚者,白虎湯。」愚按: 暑傷心,心氣既虛,暑氣故乘而入之。心主血,故吐衄。 心既虛而不能主血,恐不宜過用寒涼以瀉心,須以 清暑益氣湯中加丹皮、生地,兼犀角、地黃治之。蓋暑 傷心亦傷氣。其人必無氣。以動脈必虛。以參芪助氣。 使氣能攝血。斯無弊也。

《金匱方》云:「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瀉心湯主之。」此正 謂手少陰心經之陰氣不足,本經之陽火亢甚無所 輔,肺肝俱受其火而病作,以致陰血妄行而飛越,故 用大黃泄去亢甚之火,黃芩救肺,黃連救肝,使之和 平,則陰血自復而歸經矣。

客問曰:「既云須分陰陽,則吐衄者,陰血受病,以四物 湯補血足矣。參芪補氣,奚為用之,而復有謂陽虛補 陽之說,何耶?」曰:「子正溺於世俗之淺見也。自王節齋 製《本草集要》,有云:陰虛吐血者,忌人參,服之則陽愈 旺而陰愈消,過服人參者死。」自節齋一言,而世之受 病治病者,無問陽虛陰虛,而并棄之若砒毒矣。冤哉 冤哉。蓋天地間之理。陽統乎陰。血隨乎氣。故治血必 先理氣。血脫必先益氣。古人之妙用也。

凡內傷暴吐血不止,或勞力過度,其血妄行,出如涌 泉,口鼻皆流,須臾不救即死。急用人參一兩或二兩, 為細末,入飛羅麵一錢,新汲水調如稀糊,不拘時啜 服,或用獨參湯亦可。古方純用補氣,不入血藥,何也? 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無形自 能生有形也。若有真陰失守,虛陽泛上,亦大吐血,又 須八味地黃湯固其真陰,以引火歸原,正不宜用人 參。及火既引之而歸矣,人參又所不禁,陰陽不可不 辨,而先後之分,神而明之,存乎人耳。

凡失血之後,必大發熱,名曰血虛發熱。古方立當歸 補血湯,用黃芪一兩,當歸六錢,名曰補血,而以黃芪 為君,陽旺能生陰血也。如丹溪於產後發熱,用參、芪、 歸、芎、黑薑以佐之。或問曰:「乾薑辛熱,何以用之?」曰:「薑 味辛,能引血藥入氣分而生新血,神而明之。」不明此 理,見其大熱,六脈洪大,而誤用發散之劑,或以其象 白虎湯證。而誤用白虎。立見危殆。慎之哉。

客又問曰:「陽能統陰,聞命矣。傷寒吐血,亦聞命矣。然 除傷寒外,或者寒涼之藥,不能不少加一二,以殺其 火勢。至於辛熱之品,以火濟火,恐一入口而直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