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5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屬主之。或有火者,宜加黃蘗、知母,仍須加意謹慎,庶 無後患,否則必漸甚也。

清晨初起時,每於痰中有淡紫凝血,或塊或片,常見 數口者,此多以操心動火,或多思鬱,或由過飲,但無 欬嗽發熱等證,即不足慮。此不過致動絡血而然,惟 「天王補心丹」,或二陰煎之類最宜。

《衄血證治》

衄血證,諸家但謂其出於肺,蓋以鼻為肺之竅也。不 知鼻為手足陽明之正經,而手足太陽亦皆至鼻。故 仲景曰:「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此太 陽之衄也。《原病式》曰:「陽熱怫鬱於足陽明,而上熱則 血妄行,為鼻衄。」此陽明之衄也。若以愚見言之,則凡 鼻衄之血,必自山根以上睛明之穴而來,而睛明一 「穴,乃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蹻五脈之會,此諸經皆 能為衄也。然行於脊背者,無如足太陽為最;行於胸 腹者,無如足陽明為最。而尤有其最者,則又惟衝脈 為十二經之血海。衝之上俞,出足太陽之大杼;衝之 下俞,會足陽明之氣街。故太陽陽明之至,而衝脈無 不至矣;衝脈之至,則十二經無不至矣。所以衄之微 者,不過一經之近,而衄之甚者,則甚至數升,或至斗 許,並通身形色盡脫,又豈特手太陰一經,而病至如 是耶?臨證者不可不察。」

衄血之由,內熱者多在陽明經,治當以清降為主。微 熱者,宜生地、芍藥、天冬、麥冬、元參、丹參,或《局方》犀角 地黃湯、生地黃飲子、麥門冬散之類主之。熱甚者,宜 芩連梔蘗,或茜根散、抽薪飲、加減一陰煎。若兼頭痛 口渴者,宜玉女煎、白虎湯之類主之。或陽明熱極,下 不通而火壅於上者,宜拔萃犀角地黃湯之類,通其 下而上自愈。

衄血之由,外感者多在足太陽經。觀仲景曰:「傷寒脈 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曰:「傷寒不大便,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 者,必衄,宜桂枝湯。」成無己曰:傷寒衄者,為邪氣不得 發散,壅盛於經,逼迫於血,因致衄也。麻黃湯、桂枝湯 治衄者,非治衄也,即是發散經中邪氣耳。按:此論是 以凡傷寒因衄而邪得解者。即所以代汗也。不必治 之。若雖見衄而脈仍浮緊。熱仍不退。是必衄有未透。 而表邪之猶未解耳。故仍宜麻黃桂枝等湯。然此二 湯,乃仲景正傷寒之治法。倘病由溫熱而有未宜於 此者。則但於傷寒門擇散劑之宜者用之,或於余新 方中諸柴胡飲隨宜酌用。亦無不可。

衄血,雖多由火,而惟於陰虛者為尤多。正以勞損傷 陰,則水不制火,最能動衝任陰分之血,但察其脈之 滑實有力,及素無傷損者,當作火治如前。若脈來洪 大無力,或弦或芤,或細數無神,而素多酒色內傷者, 此皆陰虛之證,當專以補陰為主。若有微火者,自當 兼而清之,以治其標。若雖見虛熱,而無真確陽證,則 但當以甘平之劑,溫養真陰,務令陰氣完固,乃可拔 本塞源,永無後患。如一陰煎、二陰煎、三陰煎、左歸飲、 六味地黃湯之類,皆必用之劑。如兼氣虛者,則五福 飲、五陰煎之屬,皆當隨宜用之。

凡衄血甚多,不能止者,用蒜一頭,搗如泥,作餅如錢 大,厚一分許,貼腳心。左衄貼右,右衄貼左,兩俱出者, 左右俱貼即止。又《止衄歌》,及《龍骨吹鼻止衄方》、濕紙 熨蒸法、黑神散,俱可擇用。

《齒衄證治》

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名為齒衄,此手足陽明二經 及足少陰腎家之病。蓋手陽明入下齒中,足陽明入 上齒中。又「腎主骨,齒者骨之所終也。」此雖皆能為齒 病,然血出於經,則惟陽明為最。故凡陽明火盛,則為 口臭,而牙根腐爛腫痛,或血出如涌,而齒不動搖,必 其人素好肥甘辛熱之物,或善飲胃強者,多有陽明 實熱之證,宜內服「抽薪飲、清胃飲、清胃散等劑,外以 冰玉散敷之。」陽明實熱之甚,大便閉結不通,而齒衄 不止者,宜調胃承氣湯下之。腎水不足,口不臭,牙不 痛,但齒搖不堅,或微痛不甚,而牙縫時多出血者,此 腎陰不固,虛火偶動而然,但宜壯腎,以六味地黃丸、 左歸丸之類主之。其或陽虛於下,而「虛火上浮者,宜 八味丸、小安腎丸之類主之。陰虛有火而病為齒衄 者,其證或多躁渴,或見消瘦,或神氣困倦,或小水短 濇而熱,或六脈浮大而豁,此雖陽明有餘,而亦少陰 不足,宜玉女煎主之。」凡屬陰虛有火者,則惟此煎為 最妙,然必大便多實者,乃可用之。若大便滑泄,或脈 細惡寒,下元無火等證。則亦有格陽而然者。當以前 「吐血」條中格陽法治之。

《舌衄證治》

舌上無故出血如縷者,以心脾腎之脈,皆及於舌,若 此諸經有火,則皆能令舌出血,用蒲黃炒焦為末傅 之,或炒槐花為末摻之,或冰玉散敷之亦可。若火之 甚者,仍須用湯飲等劑,以清三陰之火。

《溺血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