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11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八十九

  瘧門二

  李梴醫學入門分陰陽 辨寒熱 明六經 感異端 汗吐下和 虛勞

  瘧因 食積 瘧母 兼痢 變證 似瘧 熱多寒少 往來寒熱 搏鬥升降 治法

  李中梓醫宗必讀總論 證治 截法

  薛氏醫按治法

  趙獻可醫貫總論證治

  喻昌醫門法律瘧論 論金匱奧義 論經義 律三條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證 論治 論汗 論標本 厭瘧 截瘧 似瘧非

  瘧 溫瘧 癉瘧 瘴瘧 辨古

  陳士鐸石室祕籙瘧病治法

藝術典第三百九卷

醫部彙考二百八十九

瘧門二

《明李梴醫學入門》

《分陰陽》

「陽為外感邪氣,實為風暑有汗;陰為內傷正氣,虛為 寒濕無汗;陽為氣虛,陰為血虛。陽為升,發在春夏;陰 為降,發在秋冬;陽為腑邪淺與榮衛並行。一日一發; 陰為臟邪深橫連募原,不能與正氣併行,故間日畜 積乃發,或三四日一發,久則必有瘧母。」陽為日發邪 淺,榮衛晝行背與脊故也;陰為夜發,邪深,榮衛夜行 「胸與腹故也。又有二日連發,住一日者,及日夜各一 發者,乃氣血俱受病也。陽為子時至已,陰為午時至 亥,如發寅卯而退於未申,或發未申而退於子丑,皆 謂之陰陽不分。」須隨證用藥,趲早或移時,分定陰陽, 然後陽瘧截住,陰瘧升散。今俗以似瘧誤治,變成溫 瘧,為分陰陽,謬矣。殊不知瘧有凌虐之狀,在傷寒久 則為壞證,在內傷久則為勞瘵,豈輕疾哉!凡陽瘧易 治,陰瘧難愈。

《辨寒熱》

陽邪與榮爭,而邪火發於外則為熱;陰邪與衛爭,而 正氣退於內則為寒。衛虛則先寒,榮虛則先熱。表邪 多則寒多,裏邪多則熱多,表裏相半,寒熱相等。諸瘧 惟食積挾火,寒已復熱,熱已復寒,謂之「寒熱相併。」又 暑瘧單熱,濕瘧單寒,寒瘧先寒後熱,風瘧先熱後寒, 餘皆先寒後熱。陰陽寒熱明,而治瘧知本矣。

《明六經》

寒瘧腰背頭項俱痛,屬太陽。寒多熱少,汗出難已者, 柴胡加桂湯。單寒無汗者,五積散、古果附湯。

熱瘧目痛,鼻燥鼓頷,屬陽明。熱多寒少,煩渴尿赤者, 柴苓湯,暑月黃連香薷飲。熱傷氣分,單熱而渴者,白 虎加人參湯,或黃芩湯加桂少許。

風瘧,口苦嘔吐,惡心脅痛,屬少陽寒熱相等者,柴胡 桂枝湯。風盛筋脈抽搐者,烏藥順氣散,加柴胡、黃芩; 身疼者,敗毒散。欬嗽,參蘇飲。

已上三陽氣分受病。發在處暑之前者,俱謂之「暴瘧」, 乃傷之淺者。

「少陰瘧,發於子午卯酉四正之日,舌乾口燥,嘔吐,欲 閉戶牖。輕者小柴胡湯倍半夏,重者合四物湯。」 「厥陰瘧,發於寅申巳亥四隅日,小腹痛,引陰如淋。輕 者小建中湯,重者四物湯加延胡索、金鈴子、附子。 太陰瘧,腹滿自利善嘔,嘔已乃衰。輕者異功散,重者 理中湯。如濕偏陰分,單寒氣虛作泄者,古棗附湯、附 子理中」湯。身重腹脹者,五苓散、朮附湯。浮腫退黃丸。 已上三陰血分受病,發在處暑後者,俱謂之「溫瘧。」乃 隔冬感溫氣藏於腎與骨髓,至夏秋重感新邪,觸發 自臟而達之腑,乃傷之重者。

《感異氣》

瘴瘧山溪蒸毒。令人迷困發狂或啞。乍寒乍熱,乍有 乍無者。「涼膈散加柴胡、檳榔。不伏水土者,人參養胃 湯。」

疫瘧一方,長幼相似,須參運氣,寒熱用藥,大概「不換 金正氣散、五積交加散,加減如意丹最妙。」

鬼瘧,因卒感尸疰客忤,寒熱日作,夢寐不祥,多生恐 怖,言動異常,宜「辟邪丹」、「雄硃丹」,或用燒人場上土為 丸,塞男左女右耳中。

《汗吐下和》

「外感寒多」,非草果、厚朴不能溫散;熱多非柴胡、黃芩 不能清解。陽瘧無汗,須加柴胡、蒼朮、葛根,甚則加麻 黃。陰瘧無汗,須加柴胡、升麻、川芎;有汗須加白朮、烏 梅以和之。

陽瘧初起,痰在上者,祛邪丸,然亦三、五發後,移時,乃 可用之。早則延緜。稍久不敢吐者,勝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