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6 (1700-1725).djvu/64

此页尚未校对

喘氣之病,哮吼如水鷄之聲,牽引胸背,氣不得息,坐 臥不安,此謂嗽面氣喘,或宿有此根,如遇寒暄則發。 一時暴感,並於嗽藥方中加桑白皮,則仍吞養正丹, 間進清金丹。風寒喘嗽,宜九寶湯。若乾喘不嗽,不分 久遠近發,宜蘇子降氣湯,或神祕湯吞養正丹,重則 四磨飲或六磨飲吞靈砂丹,或應夢觀音散吞養正 丹尤宜。喘而服藥不效者。利導之。宜「神保丸。」大便已 溏者。不可用。

不嗽而氣自急有二證,須用分別。有外邪迫肺而氣 急者,病初得氣即急,必兼外證,此謂之喘。若用耗氣 除邪之藥,則元氣愈脫,而氣愈上奔矣,宜於氣急痰 證求之。氣急而膈間更有刺痛處,宜分氣飲。

《樓英醫學綱目》

《哮喘證治》

凡治喘正發時無痰,將愈時卻吐痰者,乃痰於正發 之時,閉塞不通而喘甚,當於其時開其痰路則易安 也。宜單桔梗方之類,及枳殼、䒷蔞實、杏仁、蘇葉、前胡 等,引出其痰,候痰出喘退,卻調其虛實。虛者補以參、 芪、歸、朮,實者瀉以沉香,滾痰丸之類是也。 哮喘遇冷則發者有二證:其一屬中外皆寒,治法乃 東垣參蘇「溫肺湯,調中益氣加茱茰湯及紫金丹刦 寒痰者是也。」

其二屬寒包熱,治法乃仲景、丹溪用越婢加半夏湯 等發表諸方,及預於八九月未寒之時,先用大承氣 湯下其熱,至冬寒時無熱可包,自不發者是也。 平居則氣平和,行動則氣促而喘者,亦衝脈之火。予 族兄六旬有餘,素有喘證,或唾吐血痰,平居時則不 喘,稍行動則氣促喘急,以黃蘗知母滋腎丸,空心服 七八十丸。其證大減。此黃蘗知母能泄衝脈之火者。 如此效也。

凡喘而臥不得,其脈浮按之虛而濇者,為陰虛,去死 不遠,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宜四物加童便、竹瀝、青黛、 門冬、五味、枳殼、蘇葉服之。

《王綸明醫雜著》

《喘脹證治》

喘與脹,二證相同,必皆小便不利,喘則必生脹,脹則 必生喘,但要識得標本先後。先喘而後脹者,主於肺; 先脹而後喘者,主於脾。何則?肺金司降,外主皮毛。《經》 曰:「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又曰:「膀胱者,州都 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於肺 氣之降下而輸化也。若肺受邪而上喘,則失下降之 「令,故小便漸短,以致水溢皮膚,而生脹滿焉。此則喘 為本而脹為標,治當清金降火為主,而行水次之。脾 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尅水。若脾土受傷,不能制水, 則水濕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侵肺,氣不 得降而生喘矣。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標,治當實脾行 水為主,而清金次之。」苟肺證而用燥脾之藥,則金得 燥而喘愈加,脾病而用清金之藥,則脾得寒而脹愈 甚矣。近世治二證,但知實脾行水,而不知分別脾肺 二證,予故為發明之。

「按前證若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而喘且渴者,用黃芩清肺飲以治肺,用五苓散以清小便。若脾肺虛弱,不能通調水道者,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元氣,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若膏粱厚味,脾肺積熱而喘者,宜清胃散以治胃,用滋腎丸以利小便。若心火尅肺金而不能生腎水者,用人參平肺散以治肺,用滋陰丸以滋小便。若腎經陰虧,虛火爍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用補中益氣湯以培脾土。若脾氣虛弱,不能相制而喘者,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元氣,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若肝木尅脾土,不能相制而喘者,用六君、柴胡、升麻以培元氣,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若脾胃虛寒,不能相制」而脹者,用八味丸以補脾肺,生腎水。若脾肺虛寒,不能通調水道而脹者,宜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補脾肺,生腎水。若酒色過度,虧損足三陰,而致喘脹痰涌,二便不調,或大小便道相牽作痛者,亦宜用此丸,多有生者。

《李梴醫學入門》

《辯喘》

呼吸急促者,謂之喘。喉中有響聲者,謂之哮。虛者氣 乏身涼,冷痰如冰。實者氣壯胸滿,身熱便鞕 火證。《經》曰:「諸逆衝上,皆屬火。」虛火宜滋補降氣,實火 宜清肺瀉胃。火炎肺胃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墜下, 稠痰則止。食已入胃,反助火痰,上喘反大作,宜降火 清金,導痰湯加芩、連、山梔、杏仁、䒷蔞。如胃有實火,膈 上稠痰者,「導水丸。」

痰喘,必有痰聲。風痰,千緡湯,或合導痰湯。痰氣,蘇子 降氣湯、四磨湯。食積痰,宜二母散、神保丸、大蘿皂丸。 驚憂氣鬱,喉中闢闢,引息鼻張,氣喘,呼吸氣促而無 痰聲者,四七湯、枳桔湯;分氣,紫蘇飲、四磨湯。因服補 藥喘者,三拗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