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50

此页尚未校对

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腎者胃之關,故實則關門不利而為脹。

《師傳篇》

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飱泄。胃中寒,腸中熱, 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

《熱中》寒中者。寒熱之氣。皆由中而發。內而外也。

《海論》

膻中者,為氣之海。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

膻中以司呼吸,故「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

《脹論》

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 以濇者,脹也。黃帝曰:何以知臟腑之脹也?岐伯曰:陰 為臟,陽為腑。

大者邪盛,堅者邪實,濇者氣血虛而不流利。濇而堅者為陰,其脹在臟;大而堅者為陽,其脹在腑。

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臟腑之 內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黃帝曰:願 聞脹之舍。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 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

脹之舍,在內者,臟腑之外,空郭之中;在外者,皮膚腠理之間。謂脹在無形之氣分也。

《黃帝》曰:「臟腑之在胸脅腹裏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 器也,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 聞其故。」

黃帝曰:「未解其意,再問。」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 膻中者,心主之官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 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 道也。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 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衝氣並脈,循分為膚脹。三里而 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

營氣循脈,衛氣逆於脈中,則為脈脹。若並脈而循行於分肉,則為膚脹,當取足陽明胃經之三里而瀉之。在於膚脈而近者一瀉,在於城郭而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蓋留之則為臟腑之脹矣。衛氣出於太倉,故瀉胃之三里。

黃帝曰:「願聞脹形。」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 安;肺脹者,虛滿而喘欬;肝脹者,肋下滿而痛,引小腹。 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 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 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 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飱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䐜」 脹,引腰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 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 苦,善太息。

此衛氣逆於城郭之中,而為臟腑之脹也。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鍼數不失,瀉虛補 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 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脹有虛實,當補當瀉,其道惟一,無二岐也。「逆順」者,謂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相逆順而為行也。先天之精,水穀之精,兩精相搏,合而為神。塞其空者,外無使經脈膚腠疏空,內使臟腑之神氣充足,自無厥逆之患矣。

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 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 臟更始,四時有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下,榮衛留 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夫衛氣與脈內之榮氣,相逆順而行,得天地自然之和氣,外內出入,陰陽遞更,終而復始,應四時寒暑之往來,五穀乃化,榮衛生焉。若厥逆之氣,自下而上,榮衛失常,則真邪相攻,而合為脹矣。

黃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帝 曰:「善。」

下焦先天之真元,上與陽明相合,化水穀之精微,生此榮衛二氣。榮衛之氣通會於腠理,與榮衛合并,而充行於形身者也。故榮衛二氣,合之於真元,三合而得其厥逆之因矣。如天真之氣厥逆在下,則榮衛之氣留止於上,下焦寒水之氣上逆,則真邪相攻,榮衛兩氣相搏,乃合而為脹也。

黃帝問於岐伯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 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岐伯 對曰:「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 內閉,鍼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 陽相逐。其於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 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 其於脹也。必審其胗。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 惡有不下者乎。

衛氣之逆於內而為脹者,在於宮城空郭之中,故取之「三里三下」而已。今有其三而不下者,此陷於肉肓,而中氣穴故也。故鍼不中氣穴,則氣閉於內,不得外出;鍼不陷肓,則氣不行,不能上越,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