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60

此页尚未校对

「水脹。」腸中漉漉有聲,怔忡喘息,二陳湯加桔梗、檳榔 消飲丸。酒脹,桂苓甘露飲。瘀血脹,便黑,多跌撲及產 後所致,人參芎歸湯、散血消腫湯。又有一種中滿脹 稍輕,俗云「倒飽。」有氣虛者,六君子湯加黃芪、厚朴、木 香;食積加山樝、麥芽;挾濕熱加黃連、青皮、白芍、木香。 清氣陷者,木香順氣湯。有血虛者,四物湯加白朮、木 通、厚朴。挾濕熱者,加芩連。有食滯者,平胃散加山樝、 麥芽,或枳朮丸。凡虛脹及久病瘧痢脹者,俱依此分 氣血調治。

《治法大概以補中去濕為主》

凡脹初起是氣,久則成水,治比水腫更難。蓋水腫飲 食如常,鼓脹飲食不及,常病根深固,必三五年而後 成。治腫惟補中行濕足矣,治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 積,更斷鹽醬、音樂、妄想,不責速效,乃可萬全。若單腹 腫大,而四肢極瘦者,名蜘蛛蠱,古方雖有八物湯去 地黃,倍參、朮,加黃連、厚朴,及四柱散、諸蠱,保命丹、蝦 「蟆煮肚法。」然此屬脾氣虛極,《本經》自病,更難相生相 制,乃真臟病也,不治。若補中藥,則有六君子湯去甘 草,加大腹皮、厚朴為君,佐以澤瀉利濕,黃芩、麥冬制 肝;朝寬暮急,為血虛,去參,合四物湯;暮寬朝急,為氣 虛,倍參、朮;朝暮俱急,血氣俱虛,合八物湯;肥人多濕, 合平胃散;瘦人多火,加香附、黃連;寒加附子、厚朴;熱 加大黃;食脹加砂仁、神麴;痰脹倍半夏加檳榔、豬苓; 瘀血加桃仁、五靈脂;積聚堅硬加三稜、莪朮;大怒加 蘆薈、山梔;氣脹及蟲積加木香、檳榔;氣下陷加升麻、 柴胡。凡議下,須脈實人盛,按之堅者,先與補藥,次略 疏導,後入補。否則徒快一時,其脹愈甚。《經》曰:「臟寒生 滿病。」然寒脹恆多,熱「脹恆少。」

《王綸明醫雜著》

《脹論》

喘與脹,二證相因,必皆小便不利,喘則必生脹,脹則 必生喘,但要識得標本先後,喘而後脹者,主於肺;脹 而後喘者,主於脾。何則?肺金司降,外主皮毛。《經》曰:「肺 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於肺氣之 降下而輸化也。肺受邪而上喘,則失下降之令,故小 「便漸短,以致水溢皮膚,而生脹滿焉。此則喘為本而 脹為標,治當清金降火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惡濕, 外主肌肉,土能尅水。若脾土受傷,不能制水,則水濕 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侵肺氣不得降而 生喘矣。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標,治當實脾行水為主, 而清金次之。苟肺證而用燥脾之藥」,則脾得寒而脹 愈甚矣。近世治二證。但知實脾行水。而不知分別脾 肺二證。余故為發明之。

「按前證若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而喘且渴者,用黃芩清肺飲以治肺,用五淋散以清小便。若脾肺虛弱,不能通調水道者,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元氣,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若膏粱厚味,脾肺積熱而喘者,宜清胃散以治胃,用滋腎丸以利小便。若心火尅肺金而不能生腎水者,用人參平肺散以治肺,用滋陰丸以滋小便。若腎經陰虧,虛火爍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用補中益氣湯以培脾土。若脾氣虛弱,不能相制而喘者,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元氣,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若肝木尅脾土,不能相制而喘者,用六君、柴胡、升麻以培元氣,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若脾胃虛寒,不能相制」而脹者,用八味丸以補脾肺,生腎水。若脾肺虛寒,不能通調水道而脹者,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補脾肺,生腎水。若酒色過度,虧損足三陰,而致喘脹痰湧,二便不調,或大小便道相牽作痛者,亦宜用此丸,多有生者。

《李中梓醫宗必讀》

水腫脹滿

按《內經》之論腫脹,五臟六腑,靡不有之。詳考全經,如 《脈要論》曰:「胃脈實則脹。」《病形篇》曰:「胃病者腹䐜脹。」《本 神篇》曰:「脾氣實則腹脹,涇溲不利。」《應象論》曰:「濁氣在 上,則生䐜脹。」此四條皆實脹也。《太陰陽明論》曰:「飲食 起居失節,入五臟則䐜滿閉塞。」《師傳篇》曰:「足太陰之 別,公孫虛則鼓脹。」此二條皆虛脹也。《經脈篇》曰:「胃中 寒則脹滿。」《方宜論》曰:「臟寒生滿病。」《風論》曰:「胃風鬲寒 不通,失衣則䐜脹。」此三條皆寒脹也。《六元正紀》《至真 要》等論有云:「太陰所至為胕腫,及土欝之發,太陰之 初氣,太陰之勝復,皆濕勝之腫脹也。或曰水運太過, 或曰寒勝則浮,或曰太陽司天,太陽勝復,皆寒勝之 腫脹也;或曰少陰司天,少陰勝復,少」陽司天,少陽勝 復。或曰熱勝則腫,皆火勝之腫脹也。或曰厥陰司天, 在泉厥陰之復。或曰陽明之復,皆木邪侮土,及金氣 反勝之腫脹也。由是則五運六氣,亦各有腫脹矣。然 《經》有提其綱者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其本在 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 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可見諸經雖皆有腫脹,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