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104

此页尚未校对

并而後治之

《脈解篇》

「《太陽》所謂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故為瘖也。內奪而 厥,則為瘖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入中為瘖」者,陽盛已衰,入中之氣不足,則陰虛而為瘖矣。陽受氣於四末,陽盛已衰,故四支不收而為痱。腎氣不足則為瘖,以致少陰之氣不至,則手足厥冷矣。

《氣交變大論》

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瘖。

水寒乘心,心主言,故暴瘖也。

《至真要大論》

帝曰:六氣之復何如?岐伯曰:「少陰之復,暴瘖。」

金主聲,故「暴瘖」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心脈濇甚為瘖。

心主言「心氣少,故為瘖。」

《經脈篇》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循經入於心中。繫舌本。屬目 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

手少陰之別絡,與經相干於通里之間,去腕一寸半,別經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繫舌本,屬目系。虛則不能言者,蓋心主言而經別絡舌本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 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瘖。

陽明之別絡,與經相會於豐隆之間,而別走於足太陰之別絡,其別行者,並經脈而循於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十五大絡之氣血,皆本於胃腑水穀之所生,是以足陽明之絡,與諸經之氣相合。其病氣逆則喉痹卒瘖,經別之絡於喉嗌也。

《憂恚無言篇》

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 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答曰:「咽喉 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 音聲之戶也;口脣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 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 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 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 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 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 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

「肺主聲,心主言,肝主語,然由足少陰腎氣之所發,故善治者,審其有音聲而語言不清者,當責之心肝;能語言而無音聲者,當責之脾肺;不能語言而無音聲者,此腎氣之逆也。夫憂則傷肺,肺傷則無音矣。恚怒傷肝,肝傷則語言不清矣。此音聲之戶,謂聲氣之從此而外出也。口脣開闔,而後語句清明,故為音聲之」扇。舌動而後能發言,故為音聲之機。懸雍為音聲之關。頏顙者,齶之上竅,口鼻之氣及涕唾,從此相通,故為分氣之所洩,謂氣之從此而分出於口鼻者也。橫骨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故為神氣之所使,主發舌者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因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會厭者,為開為闔,主聲。氣之出入薄小則發聲疾,厚大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寒氣者,足少陰寒水之氣也。蓋少陰之脈,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其正氣上行,而後音聲乃發。如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謂不能開也,「發不能下」,謂不能闔也,是以至其開闔不致,而無音聲矣。

《九鍼論》

邪入於陰,轉則為「瘖。」

謂邪入於腎臟之陰。轉入於心臟之陽,則為「瘖」矣。

《扁鵲難經》

《不治證》

病人陰陽俱絕,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唐孫思邈千金方》

風寒客中

風寒之氣客於中,滯而不發,故瘖不能言,宜服發表 之藥,不必治瘖。

《宋楊士瀛直指方》

大驚不語

大驚入心,則敗血頑痰填塞心竅,故瘖不能言,宜密 陀僧散、遠志丸、茯神散之類。

聲出於腎

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風寒 暑濕,氣血痰熱,邪氣有干於心肺者,病在上脘,隨證 解之,邪氣散則天籟鳴矣。若夫腎虛為病,不能納諸 氣以歸元,故氣逆而上,欬嗽痰壅,或鳴或脹,胸腹百 骸,俱為之不利,其嗽愈重,其氣愈乏,其聲愈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