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115

此页尚未校对

不通而無息。則疾迎引之。連取其嚏也。大驚則肝心之氣分散。胃之逆氣亦可從之而外達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噦病證治》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 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讝語,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華佗中藏經》

脾病

脾脹則喜噦,四肢急,體重不食,善噫。

寒則陰中與腰脊俱疼,面黑耳乾,噦不能食,或嘔血 是也。

《宋朱肱活人書》

《傷寒證》

欬逆者,仲景所謂噦者是也。噦,胃寒所生,傷寒本虛, 攻其熱必噦。又云:「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復發汗者,其 人水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 胃中寒故也。橘皮乾薑湯、羌活附子散、半夏生薑湯、 退陰散主之。若服藥不差者,灸之必愈。其法:婦人屈 乳頭向下盡處骨間,灸三壯。丈夫及乳小者,以一指 為率,正以男左女右,艾炷如小豆許,與乳相直間陷 中動脈處是。然亦有陽證欬逆者,小柴胡湯、橘皮竹 茹湯。仲景又云:「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 利,利之即愈。」仲景無方,前部宜豬苓湯,後部宜調胃 承氣湯。《扁鵲中藏經》治傷寒欬逆。丁香散:丁香、柿蔕 各一分,甘草、良薑各半錢,沸湯點作一服。乘熱猛吃。 極效。

《三因》第十一卷又有竹茹湯等方,亦丁香散方,竹茹 湯治陽證也。

《本事方》第八卷治傷寒候欬逆豆蔻湯治陰證欬逆。 丁香、茴香、肉豆蔻等藥,若陽證不可用。

凡欬逆,多有先熱而喫生冷或涼藥,多相激而成,蓋 陰陽二氣相搏。鄰人之僕,本發大熱,以涼藥下之,想 太甚,欬逆四五日,竟至於服丁香、柿蔕,而後卻再以 小柴胡之屬解其餘熱,遂愈。下後蓋有身熱不解, 治傷寒欬逆後二方出撫州華蓋山。周先生惟一《備 急方》《救急方》:「香附子、橘核各半兩,細剉,用酒半盞,先 將」藥在石銀器內炒,漸漸滴酒,炒藥焦黃色,研細末, 每二錢,水一小盞,煎至八分,細細旋呷服。一方單用 香附子末。一方用大蒜頭二箇,煨動爆研,入白薑末, 丸得為度,丸如梧桐子大,搗薤菜自然汁吞下二十 圓,病退再服一十五圓。

《宋嚴用和濟生方》

《論證》

夫欬逆之病,詳考諸書,無該載者。唯孫真人云:欬逆 遍尋《方論》,無此名稱,但古人以欬逆為噦耳,多因吐 利之後,胃中虛寒,遂成此證。亦有胃氣鬲上熱,噦至 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者。卻當子細看脈與證,施以 治法。大抵老人、虛人、久病人及婦人產後有此證者, 皆是病深之候,非佳兆也。

《金成無己明理論》

《傷寒證治》

《傷寒》噦者,何以明之?噦者,俗謂之欬逆,吃吃然有聲 者是也。若䭇,則但胸喉間氣噎塞,不得下通,然而無 聲也。皆胃之疾,但輕重有差爾。虛寒相搏,反飲水令 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䭇,言胃氣虛竭 也。傷寒大吐大下之後極虛,復發汗出者,其人外氣 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 冷故也。又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由是皆胃 疾可知矣。經曰:「趺陽脈浮則為虛,關脈滑則為噦。」此 為醫咎,責虛取實之過也。大抵妄下之後,胃中氣逆, 則成噦也。經曰:「濕家若下之太早則噦。」胃中本虛,攻 其熱則噦,而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諸如此者, 皆下之後胃虛而然也。然䭇者,正為水寒相搏,必用 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而可矣。至於噦者,則又熱 氣壅鬱,氣不得通而成者也。輕者有和解之證,重者 有攻下之候。《經》曰:「有潮熱,時時噦,與小柴胡湯」,即是 和解之證也。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 則愈,即是攻下之候也。傷寒至於噦,則病已極矣,非 若渴煩等輕緩之候,如「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陰陽 俱虛竭,身體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 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讝語,甚者至噦」,是言其極也。 又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是為真病。其若是者,雖有 神術,當斯脫絕之候,又何以措其手足哉!

《元李杲十書》

辨證別名

欬逆,俗以吃逆與吃忒呼之。然「欬逆」二字,僅見《傷寒 論》首辨脈平脈法中,其《六經病篇》及汗下可否諸篇, 皆無所有。後人因見《六經病篇》及汗下可否諸篇,但 有噦而無欬逆,遂謂曰欬逆。吁!斯言也,孫真人倡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