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118

此页尚未校对

夫欬逆者,俗謂之「吃忒」是也。纔發聲於喉間,則遽止 呃呃然,連續數聲,然而短促不長,古人謂之噦者,非 也。噦與乾嘔無異,但其聲濁惡而長,然皆有聲而無 物,病至於噦,則危難治矣。大抵䭇者,但胸間氣塞,不 得下通,噦則惡濁之聲達於外,故二者相近。蓋因胃 氣本虛,汗下太過,或復飲水,水寒相搏,虛逆而成。《經》 曰:「陽脈浮,則為氣䭇。」又曰:「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 虛取實之過也。又有熱氣擁鬱上下,氣不得通而噦 者,輕則和解之,通利之,甚則溫散之。設若不尿腹滿 而噦者,欬逆脈散而無倫者,雖神醫不能措手,與傷 寒欬而氣逆者,又不同也。若將吃忒,紊於噦與欬而 氣逆,則誤人多矣。臨病之際,宜明辨之。欬逆大便少 與大承氣湯下之,蓋由熱氣衝格脾肺故耳。若便軟, 瀉心湯,胃氣虛而衝脈逆也。若脈散者,不治。欬逆潮 熱,小柴胡加橘皮生薑湯。

傷寒或汗下太過,或恣飲冷水,水寒相搏,虛逆,聲濁 惡而長,名噦。此與乾嘔不相類,輕則和解疎利,重則 溫散。

《徐春甫古今醫統》

《證有所別》

欬逆,乃乾欬之漸進,無痰有聲,連連不絕,其氣自丹 田而逆上,出於咽喉,如有所擊逆而然也。亦有欬聲 出咽,復有還聲吸入咽內,此所以為欬逆證也。呃逆 者,即下文云入聲是也。有欬呃兼聲擊發,連續千萬 之聲而不已者,服藥不效,即用吐法,吐出痰涎立已。 若噦者,乃出聲也,聲盡然後吸。病本於胃,於嘔吐門 中已詳言之。此不複及。呃逆者。入聲也。氣逆入喉。逆 聲盡然後呼也。病本於肺。其出入呼吸。大不相同。何 難辨哉。

欬逆屬火

《活人書》云:欬逆,仲景所謂噦是也。噦為胃寒所生,傷 寒本虛,攻其熱必噦。又云:傷寒大吐下之,極虛後汗 出者,因得噦。所以然者,胃氣虛寒故也。宜橘皮乾薑 湯、羌活附子湯、半夏生薑湯、退陰散之屬主之。此仲 景治噦之方也。《活人書》誤以欬為噦,故以熱作寒治。 仲景之言噦,非以為欬逆之謂也。欬逆從熱而噦從 寒。《活人》以欬逆為噦。夫安得不用熱藥。蓋辯證一差。 故其用藥必反。若非東垣力辯其失。後學將孰從而 知之。

病要分標別本

東垣云:「《活人書》以欬逆為噦,謂若可下之,宜調胃承 氣湯。」是因邪氣在胃,故斷為噦,是則然矣。抑不思欬 逆是足陽明失下,傳手太陰,《活人書》言其火之本,不 言其火之標,炎上至極高之分而欬逆也。合而觀之, 噦與欬逆,同一熱也。分而言之,噦為本,為膽為胃為 中;欬逆為標,為心為肺為上。若標因應見上,當其標, 不必名噦。噦不言作噦。使後人一見膽胃本。而不見 心肺標也。

治宜降火順氣

「欬逆證,古方多作寒氣,故用丁香、柿蔕、薑附熱劑,此 亦一偏也。」欬逆有虛、有實、有火,今其氣自下衝上而 作聲,非氣而何?大扺傷寒雜證,汗吐下後,過服涼劑, 胃氣虛寒者,或亦有之。惟此可從溫補,亦不宜用熱 劑。除此之外,就因病後必是發熱,失於汗下,熱鬱既 久,以致陰虛,須汗下之,亦失其時,致火亢極,故雖退 熱之後。尚有火伏陰中。而乘胃虛。衝上連聲逆吸。而 為欬𩚬之證也。竹茹、麥門冬、橘皮之類。便祕以承氣 湯下之。

吐下法效速

凡有忍氣鬱結積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欬 逆之證。藥以降火清痰順氣,不效者,必須吐法。以人 參蘆煎湯,入煨鹽少許飲之,少頃探吐,膠固痰涎,其 欬立已。

實者,病傷寒失下,大便祕結而欬逆,速以寒劑下之。 若因飲食過傷,或因痰飲停宿,或因暴怒氣逆而得 此證,皆為形氣俱實,用子和涌法極效,人參蘆尤佳。 欬逆要審有餘不足。如《丹溪》治一老人,患滯下,後發 欬逆,用參朮湯下大補丸而愈。又治一女子,怒後作 𩚬,用人參蘆吐之而愈。

《王肯堂證治準繩》

《總論》

呃逆,即《內經》所謂噦也。或曰:成無己、許學士固以噦 為呃逆,然東垣、海藏又以噦為乾嘔,陳無擇又以噦 名欬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曰: 噦義具在《內經》,顧諸家不察耳。按《靈樞·雜病篇》末云: 「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 之亦可已。」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按:呃逆 用紙撚刺鼻便嚏,嚏則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使之 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此予所以 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若以噦為 乾嘔,設使乾嘔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無息,或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