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120

此页尚未校对

鑑》丁香柿蔕散,或羌活附子湯,或神香散。 食滯而呃者,宜加減二陳加山樝、白芥子、烏藥之屬, 或用大和中飲加乾薑、木香。

中焦脾胃虛寒,氣逆為呃者,宜理中湯加丁香,或溫 胃飲加丁香。若因勞倦內傷而致呃逆者,宜補中益 氣湯加丁香。凡中焦寒甚者,多由脾胃氣虛而然。蓋 脾胃不虛,則寒亦不甚,故治寒者,當以脾氣為主。若 吐利後胃氣微虛,或兼膈熱而呃者,宜橘皮竹茹湯。 無熱者,宜生薑、半夏、丁香、柿蔕、白朮、肉桂之類,皆可 酌用。

「下焦虛寒者,其肝腎生氣之原不能暢達,故凡虛弱 之人,多見呃逆,正以元陽無力,易為抑遏而然。」此呃 逆之本,多在腎中,故余製歸氣飲主之,甚效。或用理 陰煎加丁香以疎氣,玅亦如之。 凡以大病之後,或以虛羸之極,或以虛損誤攻而致 呃逆者,此最危之證。察其中虛,速宜補脾,察其陰虛, 速宜補腎,如前二條,固其法矣。然猶恐不及。則惟大 補元煎及右歸飲之類。斯其庶幾者也。

呃逆證凡聲強氣盛而脈見滑實者,多宜清降。若聲 小息微,而脈見微弱者,多宜溫補。

凡傷寒之呃,亦無非氣逆之病,其有與雜證不同者, 如仲景所言,則其類也。然猶有未悉,及治有未備者, 謹略如左。

傷寒胃中虛冷等證,大約與前雜證相似,悉宜如前 以溫中等劑治之。或如仲景所言胃中虛冷,及飲水 則噦等證,當以仲景法治之。

「傷寒邪在表者,與裏無涉,故無噦證。惟少陽證,邪在 半表半裏之間,則寒熱往來,氣為邪抑而噦逆」者有 之矣,宜柴陳煎主之。有寒者,加丁香,有火者,加黃芩, 或小柴胡湯亦可。

傷寒失下,邪入正陽明,內熱之極,三焦乾涸,陰道不 行,而上衝作呃者,必宜去火去閉,斯逆氣得降而噦, 乃可愈。然必察邪之微甚,如無堅實脹滿等證,而但 以乾涸燥熱者,宜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或瀉心湯 涼解之。若果有燥糞,大便閉結,脹滿實堅俱全者,宜 三承氣湯下之。

傷寒邪有未解,而用溫補太過者,則其中焦氣逆,最 能為噦,惟安胃飲為最妙。若氣逆無火者,宜橘皮湯。 若兼表邪未解者,宜柴陳煎。

傷寒誤攻,或吐或下,或誤用寒涼,以致脾腎胃氣大 虛大寒而發噦者,大為危候。速當以前「雜證」溫胃、理 陰等法調治之,恐遲則無濟於事也。

按:「張子和吐法,亦可治噦者,以其氣得伸而鬱則散 也。故凡氣實而鬱者,在子和之法,亦所宜用。」

《石室祕籙》
臣陳士鐸著

《論治法》

「揚治者,乃氣沉而不能上也,氣得揚而展舒,倘沉抑 不揚,則必有呃逆之證,必用藥以揚之,則氣舒展也。」 方用當歸白芍黃芪白朮各三錢熟地五錢人參茯 苓川芎各一錢柴胡升麻各五分水煎服。此八珍湯 也,妙是血氣平補,若用甘草而不用黃芪,則不是八 珍湯矣。氣血平補,既無偏曲,而後以升麻、柴胡揚之, 使血氣流動,自無血并氣而成呃逆之證矣。設止補 其陽而不補其陰,則陽旺而陰愈消。設止補其陰而 不補其陽,則陰旺而陽愈息。故必兼補之始為有益, 不可與發散之一類而並觀之也。

「水氣凌心包之絡,呃逆不止,死證也。而吾以為可救 者,心包為水氣所凌,惟恐犯心,所以呃逆不止者,欲 號召五臟之氣,共救水氣之犯心也。水氣凌心包,以 成呃逆之證,亦止須分消其水濕之氣,而呃逆自除 也。」方用止呃湯:茯苓、薏仁各一兩,蒼朮、白朮、人參各 三錢,芡實五錢,半夏、陳皮各一錢,丁香五分,吳茱萸 三分,水煎服。一劑而呃即止,二劑而呃即愈。此方健 胃固脾,雖利濕分水而不消真氣,故能補心包而壯 心君之位,不必治呃而呃自定矣。

小承氣湯仲景下同

治「大便不通,噦數讝語」 者。

大黃四兩 厚朴三兩,炙 枳實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小半夏湯

治黃疸噦者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