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 令人發欬痎瘧,連歲不已。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 令人病煩心。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 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 洒淅寒熱,喘欬,發肺癰。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 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漢張機金匱要略》

《病脈證治》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 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 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氣諸積大法:「脈來 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 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 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 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華佗中藏經》

積聚癥瘕雜蟲

積聚癥瘕雜蟲者,皆五臟六腑真氣失而邪氣併遂, 乃生焉,久之不除也。或聚或積,或癥或瘕,或變或蠱, 其狀各異。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為病緩者, 有為病速者;有疼者,有痒者,有生頭足者,有如杯塊 者,勢類不同。蓋因內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熏搏,交 合而成。或積者系於臟,聚者系於腑,癥者系於氣,而 瘕者,系於血。蟲者,血、氣、食物相感而化之。積有五,聚 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蟲有九,其名不等。積者,心、肝、 脾、肺、腎之五名;聚者,大腸、小腸、膽、胃、膀胱三焦之六 名;癥有勞、氣、冷、熱、虛、實、風、濕、食藥、思憂之十二名;瘕 有青、黃、燥、血、脂、狐、蛇、𪔀之八名;蟲有伏、蚘、白、肉、肺、胃、 赤、弱、蟯之九名也。

《唐孫思邈千金方》

《證分陰陽》

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答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 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 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故 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 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也。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 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也。故以是別」 知積聚也。

《宋嚴用和濟生方》

《總論》

夫積有五積,聚有六聚。積者生於五臟之陰氣也;聚 者成於六腑之陽氣也。此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風 邪搏之,所以為積為聚也。有如憂思喜怒之氣,人之 所不能無者,過則傷乎五臟,逆於四時,傳剋不行,乃 留結而為五積。故在肝曰「肥氣」,在心曰「伏梁」,在脾曰 「痞氣」,在肺曰「息賁」,在腎曰「奔豚。」其名不同,其證亦異。 肥氣之狀,在左脅下,覆大如杯,肥大而似有頭足,是 為肝積。診其脈,弦而細,其色青。其病兩脅下痛,牽引 小腹,足寒轉筋。男子為積疝,女子為瘕聚。伏梁之狀, 起於臍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猶梁之橫架於胸膈 者,是為心積。診其脈,沉而芤,其色赤。其病腹熱面赤, 咽乾心煩,甚則吐血,令人食少肌瘦。痞氣之狀,留在 胃脘,覆大如杯,痞塞不通,是為脾積。診其脈,浮大而 長,其色黃。其病饑則減,飽則見,腹滿嘔泄,足腫肉削。 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息賁》之狀,在右脅下,覆大如 杯,喘息奔溢,是為肺積。診其脈,浮而毛,其色白。其病 氣逆背痛,少氣喜忘,目瞑膚寒,皮中時痛,或如虱緣, 或如針刺。奔豚之狀,「發於小腹,上至心下,上下無時, 有若豚走之狀,是為腎積。診其脈,沉而急,其色黑。其 病饑則見,飽則減,小腹裏急,腰痛口乾,目昏骨冷。久 不愈,令人骨痿少氣。」又如六聚之成於六腑,則異是 矣。何者?六腑屬於三陽,太陽利清氣,陽明泄濁氣,少 陽化精氣,有如都會之府,主轉輸以為常也。夫苟六 腑失常,則邪氣聚而不散,始發既無根本,上下無所 留止,其痛亦無常處,故在上則格,在下則脹,旁攻兩 脅,如有杯塊,易於轉動,故非五積之比也。凡診其脈 駛而緊者,積聚也;脈浮而牢者,積聚也;脈橫者,脅下 有積聚也;脈來小沉實者,胃中有積聚也。大抵病各 有證,治各有方。如診心腹積聚,其脈牢強,急者生,虛 弱急者死。又諸脈實強者生,沉小者死,此又不可不 察也。

《金劉完素六書》

《總論證治》

癥:腹中堅硬,按之應手,謂之癥也。《聖惠方》謂「癥猶徵 也。」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亢則害,承乃制也。 故病濕過極則為痓,反兼風化制之也。風病過極則 反燥,筋脈勁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病燥過極則煩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