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2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反兼火化制之也。病熱過極,而反出五液,或為戰慄

惡寒,反兼水化制之也。其為治者,但當瀉其過甚之 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然而兼化者,乃 天機造化抑高之道,雖在渺冥恍惚之間,而有自然 之理,亦非顯形而有氣也。病雖為邪,而造化之道在 其中矣。夫五行之理,甚而無以制之,則造化息矣。如 風木旺而多風,風大則反涼,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 大涼之下,天氣反溫,乃火化承於金也。夏火熱極而 體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因而濕蒸雲雨,乃 土化承於水也。雨濕過極,而兼烈風,乃木化制其土 也。飄驟之下,秋風反涼,乃金化承於木也。涼極而萬 物反燥,乃火化制其金也。因而以為冬寒,乃水化承 於火也。寒極則水凝如地,乃土化制其水也。凝凍極 而起東風,乃木化承土而歲周也。凡不明病之標本 者,由未知此變化之道也。

瘕,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有常準,故《聖惠方》云:瘕, 猶假也。以其病瘕,未成癥也。經注曰:血不流而寒薄, 故血內留而成瘕也。一云:腹內結病也。經曰:小腸移 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注曰:小腸熱已,移入大腸,兩 熱相搏,則血溢而為伏瘕也。血濇不利,則月事沉滯 而不行,故云虙瘕為沉。虙與伏同,瘕一為疝,傳寫誤 也。然則《經》言瘕病,亦有熱者也。或陽氣鬱結,怫熱壅 滯,而堅硬不消者,非寒癥瘕也,宜以脈證別之。 大腸小腸移熱,名虙瘕,津液耗散,不能滑利,菀結而 大腸閟澀,檳榔圓主之。

病,脅下滿,逆氣不已,氣聚脅下,息而不消,積而不散, 氣元在胃,妨飲食,不可鍼灸,宜導引服藥爾,白朮丸 主之。水得燥則消散,而得濕則不消,乃為積飲也。 傳其所勝者死;傳不勝者可治。假令肺病傳肝,肝病 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心病傳肺,皆傳所勝,五臟 之氣虛,而內外諸邪所侵,故稽留不行,遂成積聚。其 脈沉細而微者是也。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治同鬱斷

先賢說五積六聚甚明,惟治法獨隱其言五積曰:「肝 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已,令 人發欬逆,痎瘧,連歲不已者是也。心之積名曰伏梁, 起於臍,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已,令人病煩心。脾之 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已,令人四肢不 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俗呼為食勞黃也。肺之積」 名曰息賁,在左脅下,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灑淅寒 熱喘嗽,發肺癰。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 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 氣。此五積之狀,前賢言之,豈不分明?遍訪醫門,人人 能道。及問治法,不過三稜、廣朮、乾漆、硇砂、陳皮、蒙石、 巴豆之類。復有不明標本者,又從而補之,豈有病積 之人,大邪不出,而可以補之乎?至於世之磨積取積 之藥,余初學醫時,苦曾用之,知其不效,遂為改轍。因 考《內經》,驟然大悟。《內經》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 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王太僕曰:「達謂吐,發謂汗, 奪謂下,泄謂利小便,折謂折其衝逆。」此五者,五運為 司天所制,故立此五法,與五積若不相似然。蓋五積 者,因受勝己之邪,而傳於己之所勝,適當旺時,拒而 不受,復還於勝己者,勝己者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 肝之積,得於季夏戊己日;心之積,得於秋庚辛日;脾 之積,得於冬壬癸日;肺之積,得於春甲乙日;腎之積, 得於夏丙丁日。此皆抑鬱不伸而受其邪也,豈待司 天剋運,然後為之鬱哉!且積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 思恐之氣,或傷酸苦甘辛鹹之食,或停溫涼熱寒之 飲,或受風暑燥寒火濕之邪。其初甚微,可呼吸按導、 《方寸》散而去之。不幸而遇庸醫,強補而留之,留而不 去,遂成五積。夫肥氣者,不獨氣有餘也,其中亦有血 矣,蓋肝藏血故也。伏梁者,火之鬱也,以熱藥散之則 益甚,以火灸之則彌聚。況伏梁證有二,名同而實異, 不可不詳焉。其一,伏梁,上下左右皆有,根在腸胃之 外,有大膿血,此伏梁義同肚癰。其一,伏梁,身體髀股 胻皆腫,環臍而痛,是為風根,不可動,動則為水,溺濇 之病。此二者,《內經》雖言不可動,止謂不可大下,非謂 全不可下,恐病去而有害痞氣者,舉世皆言寒則痞, 《內經》以為濕則痞,雖因飲冷而得,其陽氣為濕所畜, 以熱攻之則不散,以寒攻之則濕去而寒退矣。息賁 者,喘息賁而上行也,此舊說也。余以謂賁者賁門也。 手太陰之筋,結胸裏而貫鬲,入賁門,下抵季脅,其病 支轉筋痛,甚則成息賁。手心主結於臂,其病胸痛息 賁。又云:肺「下則居賁迫肝,善脅下痛,肝高則上支賁, 兩脅悗為息賁。」若是言之,是積氣於賁而不散。此《靈 樞》說五臟處,言此息賁者多,故予發之。賁豚者,賁與 奔同。《銅人》言或因讀書得之,未必皆然也。腎主骨,此 積最深難療,大忌吐涌,以在其下,止宜下之。故予嘗 以獨聖散吐肥氣,揃以木架必燠室中吐兼汗「也。肝 之積,便言風也。吐出數升後,必有血一二滴,勿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