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23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三十七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十七

  積聚門二

  李梴醫學入門積聚皆屬於脾 痞塊

  李中梓醫宗必讀總論證治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證 論治

  陳士鐸石室祕籙痞塊治法

  方一化塊丸 連蘿丸 消塊丸 加味柴平湯 消積保中丸 開懷散 保和丸

  紫香散 化痞丹 增損五積丸 消積正元散 伏梁丸 痞氣丸 三稜煎丸 晞露丸

   木香通氣散 見睍丸 肥氣丸 加減肥氣丸 肥氣丸 𪔀甲丸 息賁丸 加減息

  賁丸 息賁湯 半夏湯 枳實散 伏梁丸 乾漆丸 半夏散 痞氣丸 加減痞氣丸

  又方 蒜紅丸 𪔀甲丸 勻氣湯 沉香飲子 奔豚丸 奔豚湯 沉香石斛湯 木

  香檳榔散 萬病紫菀丸 溫白丸 萬病感應丸 千金硝石丸 酢煮三稜丸 聖散子

   雞爪三稜丸 硇砂煎丸 削堅丸 一腎散 阿魏丸 阿魏丸 散聚湯 新製陰陽

  攻積丸

藝術典第三百三十七卷

醫部彙考三百十七

積聚門二

《明李梴醫學入門》

積聚皆屬於脾

經曰:積聚癥瘕痞滿,皆太陰濕土之氣,始因外感,內 傷氣鬱,醫誤補而留之以成積。積者,陰氣,五臟所主, 脈沉伏,或左或右,發有根,痛有常處。肝積左脅下,曰 肥氣,言風氣有餘,而血隨氣不行也,令人脅痛。痎瘧。 心積臍上曰伏梁,言如梁之橫架心下,令人煩心,乃 火之鬱也。忌熱藥與灸。又腸癰,與此相似,但身股背 腫,環臍而痛,為癰。脾積胃脘稍右,曰「痞氣」,言陽氣為 濕所畜也,令人黃疸,倦怠飲食不為肌膚,仍忌熱藥。 肺積右脅下曰「息賁」,言喘息奔而上行也,令人欬嗽 肺癰。腎積發於小腹,或湊心下,曰「奔豚」,言若豚之奔 衝,上下無時也,令人喘逆骨痿,最為難治。諸積勿輕 吐下,徒損真氣,積亦不去,奔豚尤不可吐。五積,古有 五方,一今增損,五積丸更妙。聚者,陽氣六腑所成,脈沉 結,或隱或見,發無根,痛無常處,散聚湯、七氣湯、大阿 魏丸、香稜丸、大安丸加參。

積。初為寒,宜辛溫消導,大七氣湯、烏白丸之類。久則 為熱,宜辛寒推蕩,木香檳榔丸、通元二八丹之類。有 蟲者,妙應丸,外治三聖膏、三稜煎、神效阿魏散之類。 又陽虛有積易治,惟陰虛難以峻補。痞積又忌滯藥, 止宜早服滋補藥中加𪔀甲、龜板、秋石丹,午服枳朮 丸、大安丸,或酢𪔀丸,善消融化為妙。若痞積冷滯貫 臍,誤為沉寒痼冷,投以薑附熱藥,初服甚與病積相 宜,久則痞積益甚,真氣傷而陰血爍矣。但硫附固不 可服。如知蘗門冬寒涼,傷脾滯氣,亦所不宜。古云:「衰 其大半而止」,又云:「養正積自除」,皆為虛損有積而言 也。平補之外,更能斷厚味,節色慾,戒暴怒,正思慮,庶 乎萬全。

痞塊

氣,痞能作塊成聚,塊乃痰與食積死血有形之物,而 成積聚癥瘕一也。有積聚成塊,不移動者曰癥,言堅 硬貞固也。或有或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曰瘕,言 假血而成,蠢動之形,且有活性。治左破血為主,海石 丸,或當歸龍薈丸料五錢,加桃仁、薑黃各一兩,蜜丸。 治右調氣,青皮湯、木香分氣丸。有積者消積,正元散、 紅丸子、小阿魏丸,或當歸龍薈丸、保和丸,俱加鵓鴿 屎。水穀出入之路,飲食七情,鬱積成痰,石磏丸、白芥 丸。凡痞塊在皮裏膜外,俱宜二陳湯加補氣行氣藥。

《李中梓醫宗必讀》

《總論證治》

按: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如小人在朝, 由君子之衰也。正氣與邪氣,勢不兩立,若低昂然,一 勝則一負,邪氣日昌,正氣日削,不攻去之,喪亡從之 矣。然攻之太急,正氣轉傷,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講 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 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 「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蓋積之 為義,日積月累,匪朝伊夕,所以去之,亦當有漸,太亟 則傷正氣,正傷則不能運化,而邪反固矣。余嘗製陰 陽二積之劑,藥品稍峻,用之有度,補中數日,然後攻 伐,不問其積去多少,又與補中,待其神壯,則復攻之, 屢攻屢補,以平為期,此余獨得之訣」,百發百中者也。 《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而已。」故去積及半, 純與甘溫調養,使脾土健運,則破殘之餘積,不攻自 走。必欲攻之無餘,其不遺人夭殃者鮮矣。《經》曰:「壯者 氣行即愈,怯者著而為病。」潔古云:壯盛人無積,虛人 則有之。故當養正,則邪自除。譬如滿座皆君子,一二 小人,自無容身之地。雖然此為輕淺者言耳。若大積 大聚。不搜而逐之。日進補湯無益也。審知何經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