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灸左,灸後一晚,夕覺腹中響動,是驗也。」

《玉機微義》曰:「凡灸痞者,須灸痞根,無有不效。其法在 脊背十三椎下,當脊中點墨記之,此非灸穴,卻於墨 兩旁,各開三寸半,以指揣摸,覺微有動脈,即點穴灸 之,大約穴與臍平,多灸左邊,或左右俱灸,此即痞根 也。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亦效。」

灸穴法:「中脘期門章門脾俞三焦俞通谷此諸痞所 宜灸者。」

「積痞在上者,宜灸上脘、中脘、期門、章門之類;積塊在 下者,宜灸天樞、章門、腎俞、氣海、關元、中極、水道之類。」 凡灸之法,宜先上而後下。臍腹之壯用宜稍大,皆先 灸七壯或十四壯,以後漸次增加,愈多愈妙。以上諸 穴,皆能治痞,宜擇而用之。然猶有不可按穴者,如痞 之最堅處,或頭或尾,或突或動處,但察其脈絡所由 者,皆當按其處而灸之,火力所到,則其堅聚之氣,自 然以漸解散,有神化之妙也。但灸痞之法,非一次便 效,務須或彼或此,擇其要至再至三,連次陸續灸之, 無有不愈者。

導引

《保生祕要》曰:「痞塊導引法,以左手向前上伸,以右手 向後下伸,閉氣一口,抽身轉項,左右換轉各七十迴。 俟後內微覺響聲,身熱乃止,兼行後功。」

《運功》注臍,發運患處,撤散,或想刀劈破氣塊,推之四 旁,又灌火燒之,或用梭法。

血積時,以神火不顧胸膈積蟲痛處念圈,自內小圈 而至大圈,久而覺內中燒熱,蟲不能容,用意分兩邊 撥散背後下大腸去,再用腳底之水,自腳肋至腳肚 而上,至於腰背處洗之,復併送大腸從大便而出,其 蟲自消。

「鬱積血腫疼處,想火燒之,水洗之」,復想疼處一孔,鬱 氣從此出。

醫案

《史記倉公傳》曰:齊中尉潘滿如病,少腹痛。臣意診其 脈,曰:「遺積瘕也。」臣即謂齊太僕臣饒、內史臣繇曰:「中 尉不復自止於內,則三十日死,後二十餘日,溲血死, 病得之酒且內。」所以知潘滿如病者,臣意切其脈,深 小弱,其卒然合,合也,是脾氣也。右脈口氣至緊小,見 瘕氣也。以次相乘,故三十日死。三陰俱搏者如法,不 俱搏者。決在急期。一搏一代者近也。故其三陰搏。溲 血如前止。

臨菑汜里女子薄吾病甚,眾醫皆以為寒熱篤,當死, 不治。臣意診其脈,曰:「蟯瘕。」蟯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 循之戚戚然。臣意飲以芫花一撮,即出蟯可數升,病 已,三十日如故。病蟯得之於寒濕,寒濕氣宛篤不發, 化為蟲。臣意所以知寒,薄吾病者,切其脈,循其尺,其 尺索刺粗,而毛美奉髮,是蟲氣也。其色澤者,中藏無 邪氣及重病。

《搜神記》曰:昔有一人與奴同時得腹瘕病,治不能愈。 奴既死,乃剖腹視之,得一白𪔀,赤眼甚鮮明,乃試以 諸毒藥澆灌之,并內藥於𪔀口,悉無損動,乃繫𪔀於 牀腳。忽有一客來看之,乘一白馬,既而馬溺濺𪔀,𪔀 乃惶駭,欲疾走避溺,因繫之不得去,乃縮藏頭頸足 焉。病者察之,謂其子曰:「吾病可以救矣。」乃試取白馬 溺以灌𪔀上,須臾便消,成數升水。病者乃頓服升餘, 白馬溺病豁然愈。

太尉郗鑒,字道徽,鎮丹徒。曾出獵時,二月中蕨始生, 有一甲士折食一莖,即覺心中淡淡欲吐,因歸乃成 心腹疼痛。經半年許,忽大吐,吐出一赤蛇,長尺餘,尚 活動搖,乃掛著屋簷前,汁稍稍出,蛇漸焦小。經一宿 視之,乃是一莖蕨,猶昔之所食,病遂除瘥。

桓宣武時,有一督將,因時行病後虛熱,更能飲複茗, 必一斛二斗乃飽,纔減升合,便以為不足,非復一日。 家貧,後有客造之,正遇其飲複茗,亦先聞世有此病, 仍令更進五升,乃大吐,有一物出,如升大,有口,形質 縮縐,狀如牛肚。客乃令置之於盆中,以一斛二斗複 茗澆之。此物。之。都盡而止。覺小脹。又加五升。便悉 混然從口中湧出。既吐此物。其病遂瘥。或問之「此何 病。」答云。「此名《斛二》瘕。」

《異苑》曰:「元嘉中,章安有人噉鴨肉,乃成瘕病,胸滿面 赤,不得飲食。醫令服秫米瀋。須臾煩悶,吐一鴨雛,身 啄翅皆已成就,惟左腳故綴昔所食肉,病遂獲瘥。 有人誤吞髮,便得病,但欲咽猪脂,張口時見喉中有 一頭出,受膏,乃取小鉤為餌,而引得一物,長三尺餘, 其形似蛇,而悉是猪脂。懸於屋間,旬日融盡,惟髮在 焉。」

《儒門事親》曰:「顯慶寺僧應公,有沉積數年,雖不臥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