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48

此页尚未校对

下,甚者則悸。《金匱要略》曰:「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 則悸。」飲之為悸,甚於他邪,雖有餘邪,必先治悸。何者? 以水停心下,若水氣散,則無所不之。浸於肺則為喘 為欬;傳於胃則為噦為噎;溢於皮膚則為腫;漬於腸 間則為利,下不可緩之也。《經》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 水」,與茯苓甘草湯,後治其厥。不爾,水漬於胃,必作利 也。厥為邪之深者,猶先治水,況其邪氣淺者乎。

《元朱震亨心法》

《總論證治》

驚悸者,血虛,驚悸有時,以「朱砂安神丸。」

痰迷心膈者,痰藥皆可,定志丸加琥珀、鬱金。

怔忡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

有思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

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屬痰,尋常者多是痰。

真覺心跳者,是血少,四物、朱砂安神之類。

假如病因驚而得,驚則神出其舍,舍空則痰生也。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 此驚悸之所肇端也。」曰驚曰悸,其可無辨乎?驚者恐 怖之謂,悸者怔忡之謂。心虛而鬱痰,則耳聞大聲,目 擊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心為之忤,使人有惕惕 之狀,是則為驚。心虛而停水,則胸中滲漉,虛氣流動, 水既上乘,心火惡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狀,是 則為悸。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悸者與之逐水消 飲之劑。所謂扶虛,不過調養心血,和平心氣而已。 健忘由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此證皆由思憂過 度,損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乃思慮過度, 病在心脾。又云:思傷脾,亦令遺忘,治之以歸脾湯。須 兼理心脾。神寧意定。其證自除也。

《明虞摶醫學正傳》

驚悸怔忡

《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夫怔忡驚悸之候, 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氣入膽,母能令子虛,因而心 血為之不足;又或遇事繁冗,思想無窮,則心君亦為 之不寧,故神明不安,而怔忡驚悸之證作矣。夫所謂 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 是也。驚悸者,驀然而跳躍,驚動而有欲厥之狀,有時 而作者是也。若夫二證之因,亦有清痰積飲,留結於 心胞胃口而為之者,又不可固執以為心虛,而治宜 以《脈證》參究其的而藥之,毋認非以為是也。

《戴思恭證治要訣》

《總論證治》

驚悸者,因事有所大驚,觸忤心神,氣與涎鬱,遂生驚 悸,此乃心虛膽怯所致,宜溫膽湯,嘔則以人參代竹 茹。若眠多異夢,隨即驚覺者,宜溫膽湯加酸棗仁、蓮 肉各一錢,以金銀煎下十四友丸,或鎮心丹、遠志丸, 酒調妙香散。

怔忡久思所愛,觸事不忘,虛耗真血,心血不足,遂成 怔忡,俗謂「心忡脈亂」是也。宜益榮湯。

怔忡,即忪悸也。忪悸與驚悸,若相類而實不同。驚悸 者,因事有所驚而悸;忪悸者,本無所驚,常心忪而自 悸,焉得無辨。

感風寒暑濕,閉塞諸經而忪忡。各見本門。

因痰飲怔忡者,導痰湯加炒酸棗仁,下壽星丸。 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過誤自咎,懊恨嗟嘆不已,獨 語書空,若有所失。宜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柏子仁 各一錢,下定志丸,仍佐以酒,調辰砂妙香散。

有痞塞不飲食,心中常有所怯,愛處暗室,或倚門後, 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此名為「卑惵」之「卑」,以血不足 故也。穀神嘉禾散加當歸半錢,黃芪半錢 健忘者,所過之事,轉盼遺忘,此乃思慮過度,病在心 脾,宜歸脾湯。

健忘者,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此乃病之,故 非比生成之愚頑不知人事者。

《李梴醫學入門》

《總論證治》

思慮過度,及因大驚大恐,以致心虛停痰,或耳聞大 聲,目見異物,臨危觸事,便覺驚悸,甚則心跳欲厥,脈 弦濡者,虛也。血虛,四物湯、茯神湯、妙香散、硃砂安神 丸。氣血俱虛,人參養榮湯、養心湯。時作時止者,痰也, 二陳湯加白朮、黃連、遠志、竹瀝、薑汁。

「怔忡」因驚悸久而成,痰在下,火在上故也。溫膽湯加 黃連、山梔、當歸、貝母。氣鬱者,四七湯加茯神、遠志、竹 瀝、薑汁,或十味溫膽湯、金箔鎮心丸。停飲胸中,漉漉 有聲,怏怏不安者,二陳湯加茯神、檳榔、麥門冬、沉香, 或朱雀丸。驚悸二證,通用歸脾湯、仁熟散、夢授天王 補心丹、壽星丸、參棗丸。

悸動也。心膈間客邪乘之,築築然觸動,如人將捕,即 怔忡意也。有水停心下,頭眩身搖,厥而悸者,滲其水 而悸厥自定。有神氣素虛,心中空耗,不能自持者。有 汗下後內虛而悸者,比之素虛者尤甚,須先定其氣, 而後治其悸。大約先煩後悸者為虛,小建中湯、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