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83

此页尚未校对

吐下不止,發熱心煩,欲飲水,可少飲米粉水為佳。若 不吐,與葛根薺苨飲服之。

《宋嚴用和濟生方》

《總論》

夫虛煩者,心虛煩悶是也。且人之有血氣,分為榮衛, 別乎陰陽,榮衛通適,然後陰平陽祕,精神迺治。攝養 乖方,榮衛不調,使陰陽二氣有偏勝之患。或陰虛而 陽勝,或陰勝而陽虛。《素問》云:「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 熱。陽勝則外熱,陰勝則內寒。」今虛煩之病,陰虛生內 熱所致也。但虛煩有數證,不可不辨。傷寒大病之後, 霍亂吐瀉之後,及婦人產後,皆使人心虛煩悶。又有 虛勞之人,心火內蒸,亦致心煩。治療之法,不可不詳 審也。

《朱肱活人書》

《傷寒煩躁證》

「傷寒煩躁,太陽與少陰經為多。陽明經或因不大便, 中有燥屎,故煩躁耳。」大抵陰氣少,陽氣勝,則熱而煩, 故太陽經傷風,多煩而躁;陽虛陰勝,亦發煩躁。陽氣 弱,為陰所乘而躁,故少陰病亦煩躁。當以外證與脈 別之。然有汗之而煩者,有下之而煩者。又有病已解, 而反微煩者,此由病新差,不勝穀,損穀則愈。

《金劉完素六書》

躁擾

躁擾躁動煩熱。擾亂而不寧。火之體也。熱甚於外。則 支體躁擾。熱甚於內。則神志躁動。反復癲狂。一作顛倒懊 憹煩心,不得眠也。或心嘔噦,而為胃冷心煩疼者,非 也。故煩心、心痛、腹空,熱生而發,得食熱退而減也。或 逆氣動躁者,俗謂「咽喉」,由水衰火旺,而猶火之動也。 故心胸躁動,謂之怔忡,俗云「心忪」,皆為熱也。

懊憹煩心,反復顛倒,不得眠者,煩熱怫鬱於內,而氣 不能宣通也。或胸滿結痛,或頭微汗出,虛煩者,梔子 湯主之。或氣少者,加甘草一錢。或嘔者,及初誤以丸 藥下者,加生薑半兩。凡懊憹虛煩者,皆用涼膈散甚 佳,及宜湯濯手足,使心胸結熱宣散而已。心煩腹滿, 坐臥不安,梔子厚朴湯主之。或陽明病下之後,躁熱 而懊憹者,三一承氣湯。汗後躁煩不得眠,五苓散或 涼膈散。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五苓散、黃連解毒湯。 煩心者,涼膈散。少陽證,胸中煩而不嘔者,小柴胡去 半夏、人參,加䒷蔞實主之。

《元李杲十書》

《總論》

《黃帝鍼經五亂篇》云:「氣亂於心,則煩心密默,俛首靜 伏云云。氣在於心者,取少陰心主之俞。」又云:「欬喘煩 冤者,是腎氣之逆也。」又云:「煩冤者,取足少陰。」又云:「煩 冤者,取足太陰。」仲景分之為二:煩也,躁也。蓋火入於 肺則煩,入於腎則躁,俱在於腎者,以道路通於肺母 也。大抵煩躁者,皆心火為病,心者君火也,火旺則金 爍水虧,惟火獨存,故肺腎合而為煩躁。又脾經絡於 心中,心經起於脾中,二經相搏,濕熱生煩。夫煩者,擾 擾心亂,兀兀欲吐,怔忡不安。躁者無時而熱,冷汗自 出,少時則止。《經》云:陰躁者是也。仲景以梔子色赤而 味苦,入心而治煩,鹽豉色黑而味鹹,入腎而治躁,名 梔子豉湯,乃神藥也。若有宿食而煩「者。梔子大黃湯 主之。」

陰躁之極。欲坐井中。陽已先亡。醫猶不悟。復指為熱。 重以寒藥投之。其死也何疑焉。況寒涼之劑入腹。周 身之火得水則升走矣。

火入於肺,煩也;火入於腎,躁也。煩躁俱在上者,腎子 通於肺母也。「髮潤如油,喘而不休」,總言肺絕。鼻者,肺 之外候。肺氣通於鼻,鼻中氣出粗大,是肺也。髮者血 之餘,腎氣主之。髮潤如油,火迫腎水至高之分,是水 將絕也。仲景以髮潤喘大為肺絕,兼其腎而言之,髮 在高巔之上,雖屬腎,肺為五臟之至高,故言肺絕兼 腎也。大抵肺腎相通,肺既已絕,則腎不言而知其絕 矣。或曰:煩者心為之煩,躁者心為之躁。何煩為肺,躁 為腎也?夫心者,君火也,與邪熱相接,上下通熱,金以 之而爍,水以之而虧,獨存者火爾,故肺腎與心合而 為煩躁焉。此煩雖肺,躁雖腎,其實心火為之也。若有 宿食而煩躁者,梔子大黃湯主之。

中熱證,如「修善」、常齋之人,胃氣久虛,而因勞役得之 者,皆與陽明中熱白虎湯證相似,必肌體捫摸之壯 熱,必躁熱悶亂,大惡熱,渴而飲水,以勞役過甚之故, 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時,特與中熱外得有餘之證相 似,若誤與白虎湯,旬日必死。此證脾胃大虛,元氣不 足,口鼻中氣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轉以後,是陽明得 時之際,病必少減。若是外中熱之病,必到日晡之際, 大作讝語,其熱增加,大渴飲水,煩悶不止,其勞役不 足者,皆無此證,尤易為分解。若有難決疑似之證,必 當待一二日求醫治療,必不至錯誤矣。

《論梔子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