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84

此页尚未校对

煩者氣也。躁者血也。氣主肺,血主腎。故用梔子以治 肺煩,用香豉以治腎躁。煩躁者,懊憹不得眠也。少氣 虛滿者,加甘草。如若嘔噦者,加生薑、橘皮。下後腹滿 而煩者,梔子厚朴枳實湯。下後身熱微煩者,梔子甘 草乾薑湯。

《朱震亨心法》

《論證治》

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有實熱而煩躁者,亦用梔子 仁。有虛熱而煩躁者,宜參、芪、麥門冬、白茯苓、竹茹、白 芍藥。若脈實數,有實熱者,神芎丸。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總論證治》

汗下霍亂吐瀉後,因滲泄而津液去多,五內枯燥者, 皆能虛煩。以陰血不足以濟陽,陽氣偏勝,故虛熱而 煩,宜「參蘇飲,去蘇倍參,加麥門冬半錢。煩而渴者,獨 味人參湯,加以小便不利者,春澤湯,加以。心經熱而 躁者,辰砂五苓散。煩而嘔,不喜食者,橘皮湯。煩而睡 不寧者,溫膽湯。大煩身熱甚者,竹葉石膏湯。」血虛生 煩,見前諸證者,茯苓補心湯。外有一得病時,節即惡 寒,身不疼,頭不痛,但煩熱者,亦名虛煩。內外俱不可 攻,攻之必損竭,宜參蘇飲去蘇倍參,或更加石膏半 錢。不愈者,竹葉石膏湯。兼有上項證候者,於前藥選 用。其人虛甚,不宜專用涼劑者,茯苓補心湯。

《李梴醫學入門》

《總論證治》

虛煩者,七情六慾,以致腎水虛而心火煩躁,或雜病 後餘熱未淨而煩,或勞役氣衰火旺而煩,或陰虛相 火動而煩,有類傷寒初證,外亦發熱,但頭身不痛,脈 不緊數為異。雖陰虛亦惡寒而不甚,脈亦能數而無 力。大概病後虛羸少氣,煩躁欲嘔者,竹葉石膏湯;輕 者,小柴胡湯;痰逆惡心者,橘皮竹茹湯。陰證內寒外 熱,肢節痛,口不燥而虛者,陰旦湯。服涼藥後,脈愈大 而無力,熱愈甚而躁渴者,單人參湯,或人參、黃芪煎 湯,下五苓散。勞役氣虛者,補中益氣湯。陰虛者,四物 湯加知母、黃蘗。脾胃弱者,三白湯。驚悸痰盛者,溫膽 湯。心神不安者,朱砂安神丸。婦人新產,挾血虛煩者, 四物湯加人參、淡竹葉、麥門冬、甘草。表虛忌汗,裏虛 忌下,但宜和平之劑調理。《千金》云:「虛煩不可大攻,熱 去則寒起。」若用傷寒汗下重劑而治虛煩,重則津竭 而死,輕則內消盜汗,變為癆瘵。傷寒有未經汗、吐、下 而煩者,胸滿膈實煩熱;有已經汗、吐、下而煩者,胸滿 煩躁懊憹,見各條。 心煩作渴欲嘔,身熱,睡臥不寧,與發熱均屬表熱,但 煩熱無休歇時,發熱時發時止。凡煩熱未經汗吐下, 邪熱傳裏而作。如未膈實,心中欲吐不吐,鬱悶之狀 為虛,但當和解,或微汗而已。經云:「病人煩熱汗出則 解」是也。若心中驟滿而煩者為實,則有吐下之異。《賦》 云:「微煩為陽之相勝。」言當分表裏而治之也。又云:煩 極則反發厥者,乃陰所致,言熱極則反與陰盛發躁 一同。必以四逆理中湯治之。宜與動悸條參看。

《樓英醫學綱目》

《論虛煩》

煩熱怔忡,知熱在心肺也,故用竹葉、石膏、辰砂鎮墜 其熱,使下行也。煩而下利,知熱在上也,故用梔豉湯 吐之。煩而汗出不解,知表裏有邪也,故用表裏飲湯。 脈沉口渴,手心熱,知熱不在表也,故用妙香丸下之。 溫膽、酸棗,治不得眠也。

凡心虛則煩心,肝腎脾虛亦煩心。《經》云:「夏脈者心也。 其不及者,令人煩心。」又云: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 重煩冤者,是知煩多生於虛也。

《活人》云:「虛煩似傷寒,非傷寒也。」成無己云:「傷寒有虛 煩,有心中煩,有胸中煩。」二說不同,攷之於書,成無己 之言,實出仲景,《活人》無據,然往往有非因傷寒而虛 煩者,今故兩存之。

虛煩身不覺熱,頭目昏疼,口乾咽燥,不渴,清清不寐, 皆虛煩也。

起臥不安睡不穩,謂之煩。宜梔豉湯、竹葉石膏湯。

《陶華六書》

《論傷寒證》

邪熱傳裏,不經發汗吐下,則為煩熱。與發熱似同而 異。《經》曰:「病人發熱,汗出則解。」如未作膈熱,但當和解 微熱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有吐下之異,宜別其證 之虛實,而為劑之輕重也。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 煩者為虛。虛煩而心中欲嘔吐,鬱悶之狀。

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頭不疼身不痛為 異耳。表既虛不可汗。裏不實不可下。叔和云:「虛煩有 熱不可攻。」

腎傷寒,表裏無熱,但煩憒,不欲見光明,有時腹痛,其 脈沉細,四逆湯。

煩為擾亂,而躁為憤怒,躁為先煩而漸至躁也。《傷寒》 煩躁,則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