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92

此页尚未校对

脛痠而懈怠安臥

《大惑論》

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 而反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 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 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 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 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 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衛氣日行於陽,夜行於陰。陽氣盡而入於陰則臥,陰氣盡而出於陽則寤。」如留於陰久則多臥,留於陽久則少瞑焉。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 「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久 留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非常經》者,非日行於陽,夜行於陰之經,常出入。此因邪氣留於上焦,則上焦閉而不通,飲食於胃,則中焦滿實,以致衛氣久留於下之陰,而不能上行於陽,故卒然多臥也。

《扁鵲難經》

脾病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 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 痛,怠墮嗜臥,四支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但欲臥

《狐惑篇》曰:「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 得之三四日,目亦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 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五臟篇》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 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 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宋朱肱活人書》

《多眠有四證》

「病人尺寸脈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息必 喘,四支不收,默默但欲眠者,風溫證也。」風溫不可發 汗,宜萎蕤湯。

病人脈浮,頭眩,強痛而惡寒者,太陽證也。十日己去, 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 胡湯。脈但浮者,麻黃湯主之。

病人尺寸脈俱沉細,但欲寐者,少陰證也,急作四逆 湯復其陽,不可緩也。

若狀如傷寒,四支沉重,忽忽喜眠,須看上下脣。上脣 有瘡,蟲蝕五臟;下脣有瘡,蟲蝕下部,當作狐惑治。

《元李杲十書》

《熱傷氣證》

內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絕於外,必怠惰嗜臥,四支 沉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肢,《經》云:「熱傷氣。」又 云:「熱則骨消筋緩」,此之謂也。

《脾胃虛證》

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支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 少退,體重節痛,口乾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 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 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氣,宜「升 陽益胃湯。」

《李梴醫學入門》

《總論證治》

傷寒邪傳陰,則多眠。昏昏閉目者,陰主闔也。默默不 欲言者,陰主靜也。有太陽證,外已解,神將復者。設若 胸滿脅痛,鼻乾得汗者,小柴胡湯。脈浮,羌活沖和湯、 冬月麻黃湯。有陽明熱伏於裏而嗜臥者,小柴胡湯。 小陰脈沉細,自利欲吐,而渴,多眠者,四逆湯加人參、 茯苓,以益陰回陽。或熱病得汗後,脈沉細身冷,初覺 安靜,漸次昏沉,喜臥不省,宜急與四逆湯,令四肢溫, 不爾有睡熟而死者。百合病目,合則汗出,風溫常不 了了,狐惑,精神恍惚,治見各條。惟汗下後酣睡者,為 正氣已復,不必藥也。

《陶華六書》

《辨證》

夫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行陽於寤,行陰於寐。 陽氣虛,陰氣盛,則目瞑,故多眠,乃邪氣傳於陰,而不 在陽也;昏昏閉目,陰自闔也;默默不言者,陰主靜也。 《經》曰: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嗜臥者,外已解也。鼻 乾不得汗,嗜臥者,氣熱內攻,不干乎表,故熱氣伏於 裏,則喜睡也。三陽合病,但欲眠睡,目合則汗,譫語,為 有熱也。見盜汗。其胃熱亦嗜臥也。風溫孤惑。亦有是 證。又當辨之。

《石室祕籙》
臣陳士鐸著

《論治法》

「傷寒少陰病,脈微沉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嘔吐, 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能臥寐者,死證也。」傷寒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