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0 (1700-1725).djvu/10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五十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三十五

  傷寒門一

  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 生氣通天論 熱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熱病篇 論勇篇 百病始生篇

  扁鵲難經外感

  張機傷寒論太陽經上篇

藝術典第三百五十五卷

醫部彙考三百三十五

傷寒門一

《黃帝素問》

《上古天真論》

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 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上古之人,得聖人之教化,內修養生之道,外避賊害之邪,所以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生氣通天論》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寒。而吾身之陽氣。當如運樞。以外應。邪客在門。故起居如驚。而神氣乃浮出以應之。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 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此因四時之序,而能養順者也。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風為陽邪,客於膚表,則淫傷於氣,陽氣傷,則陰寒精自出。風木之邪,內通肝氣,肝主藏血,肝氣受邪,則傷其血矣。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 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欬,發為 痿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陰陽不能固密則在天陰陽之邪,傷吾身之陰陽,而為寒熱病矣。洞泄上逆而欬,乃陰陽上下之相乘也。痎瘧、溫病,乃陰陽出入之氣也。

《熱論》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 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 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 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 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外淫之邪,始傷表陽,皆得陽氣以化熱,故曰:「凡病熱者,皆傷寒之類也。」死於六七日之間者,六經之氣已終,而不能復也;愈於十日已上者,七日不作,再經十三日,六氣已復,故愈。本寒邪而反為熱病,反以涼藥治之,是病太陽之標熱,而不病天之陰寒,是以熱雖甚不死也。傷寒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三日少陽,是陰寒之邪,得陽氣以化熱,雖傳入於三陰,而亦為熱病。七日來復於太陽,不作再經,而其病自愈。若兩感於寒者,陰陽交逆,榮衛不通,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 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 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 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 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 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 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 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 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 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 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 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 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 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太陽之氣主皮毛,故傷寒一日,太陽受之。陽氣在上,故頭項痛。背為陽,故腰脊強。陽明之氣主肌肉身熱者,病陽明之氣也。病雖在氣,而陽明之脈俠鼻絡目屬胃,故目疼鼻乾,胃不和,故不得臥也。少陽之氣,主樞主膽,膽氣升則諸陽之氣皆升。胸脅痛而耳聾者,病在氣而見有形之經證也。三陽皆受邪熱之病,然在形身之外,而未入於裡陰,故可汗而解也。六氣相傳,雖入於裡陰,而皆為熱證,故嗌乾而口燥渴也。厥陰木火主氣,故煩滿;脈循陰器,故囊縮。榮衛血氣皆傷,以致臟腑俱病,故不免於死。若止於氣分,相傳六日已周,七日來復,則漸愈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 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病傳六氣。故當調其六經。經氣和調。則榮衛運行。而不內干臟腑矣。前三日在陽分。故 當從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