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0 (1700-1725).djvu/115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五十六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三十六

  傷寒門二

  張機傷寒論太陽經中篇 太陽經下篇

藝術典第三百五十六卷

醫部彙考三百三十六

傷寒門二

《漢張機傷寒論》

《太陽經中篇》凡寒傷營之證列於此篇法五十八條

喻昌曰:「按上風傷衛之證,用桂枝湯解肌者,乃是不欲發汗以擾動其營也。不擾其營,但治其衛,嘗有不及之弊。不及則邪不盡去,勢必傳入於裏,故篇中兩解表裏之法居多。此篇寒傷營之證,用麻黃發汗者,乃亟驅其邪盡從表出,不使停留之法,嘗有太過之弊。太過則未免因邪傷正,而虛候易生。設有餘邪不盡者,多未敢再汗,但可和其營衛,或俟其津回,自然得汗,故兩解表裏」 之法差少,其誤下之證,亦不比上篇之陽邪多變,但發汗之後,其人津液已虛,更加誤下,則津液重虛,所以或邪少虛多而傷其陽,或邪盛熱熾而傷其陰,源同流異,各造其偏,以故治法亦錯出不一,必先會大意,然後一展卷而了然於心目也。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 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發熱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凡是傷寒病,必具此五者,故以為總稱。或未發熱者,寒邪初入,尚未鬱而為熱,頃之即熱矣。多有服表藥後,反增發熱者,病必易解。蓋熱鬱未久,藥即領邪外出,無裏證故也。仲景恐見惡寒體重嘔逆,又未發熱,認為直中陽經之證,操刃殺人,早於辨證之先,揭此一語,慮何周耶。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 喘者,麻黃湯主之。

上條已言傷寒之脈證矣,此復以頭疼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互發其義。蓋惡寒未有不惡風者,頭身腰節疼痛,即體重之應;無汗而喘,亦即嘔逆脈陰陽俱緊之應也。汗乃血之液,血為營,營強則腠理閉密,雖熱汗不出也。麻黃發汗散邪,其力最猛,故以桂枝監之,甘草和之,而用杏仁潤下以止喘逆,然亦但取微似汗,不須歠熱稀粥,正如馭六馬執轡惟謹,恆虞其泛軼耳。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 煩,脈數急者為傳也。」「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 者,為不傳也。」

脈靜者,邪在本經,且不能遍,故不傳經。頗欲吐,外邪內搏,身煩脈數,寒邪變熱,必傳經也。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即誤治,亦止留連於太陽也。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頃者,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 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欲傳未傳之證,其人內實,差可無慮。若陽氣內虛而心悸,陰氣內虛而心煩,將來邪與虛搏,必至危困。建立其中氣,則邪不易入,即入亦足以禦之。

太陽傷寒者,加溫鍼必驚也。

溫鍼欲以攻寒。孰知鍼用火溫。營血得之。反增其熱。營氣通於心。引熱邪以內逼神明。必致驚惶而神亂也。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 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外邪挾火勢上炎,必不下通陰分,故重而痹。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 汗,宜麻黃湯。

傷寒之脈,陰陽俱緊。其脈但浮及浮數而不兼緊,似可不用麻黃湯。然寒既入營,舍麻黃湯定法,別無他藥可代,故重申其義。見脈緊固當用麻黃湯,而脈浮不緊者,乘其邪方在表,當用麻黃湯托出其邪,不使得入;即脈數而不緊者,乘其勢正欲傳,當用麻黃湯擊其半渡,而驅之使出。參看「中風證,脈浮宜用桂枝」湯可見。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 桂枝湯。

發汗後病解,半日許復煩,脈復浮數,明係汗後表疎,邪風襲入所致,即不可再用麻黃湯,宜更變發汗之法,改用桂枝可耳。用桂枝者,一以邪重犯衛,一以營虛不能復任麻黃也。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脈浮數而煩。」與上同也。加之以渴。則津液為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