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0 (1700-1725).djvu/126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五十七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三十七

  傷寒門三

  張機傷寒論陽明經上篇 陽明經中篇 陽明經下篇

藝術典第三百五十七卷

醫部彙考三百三十七

傷寒門三

《漢張機傷寒論》

《陽明經上篇》凡外邪初入陽明地界未離太陽淨盡者謂之太陽陽明列於此篇

喻昌曰:傷寒之證,無如太陽一經,風寒參錯,表裏差殊,難於辨認。昌分三篇,先列鄙語,以引其端,後隨仲景原文,闡其立言精意,俾學者得其門而入,庶足以窺其富美也。而陽明一經之病,治之尤難。蓋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多氣多血之衝,乃吉凶死生所攸關。仲景著論精詳,後人讀之憒憒,今僭為《尚論》,請得而要言之也。夫陽明者胃也,陽明以胃實為正,胃實則皆下證也。然陽明之邪,其來路則繇太陽。凡陽明證見八九,而太陽證有一二未罷,即從太陽而不從陽明,可汗而不可下也。其去路則趨少陽,凡陽明證縱見八九,而少陽證略見一二,即從少陽而不從陽明,汗下兩不可用也。惟風寒之邪,已離太陽,未入少陽,恰好在陽明界內之時,用藥亟為攻下,則渙然冰釋,而不再傳他經,津液元氣,兩無虧損,何快如之?此等機會,間不容髮,庸愚無識,妄守顓門,必俟七日傳經已盡,方敢言下,縱不危殆,而津液元氣,所喪滋多矣。況太陽一經,早有十餘日不解者,若不辨經而但計日,其誤下仍在太陽至陽明二三日內,即顯下證,反以計日,當面錯過。及陽明已趨少陽,又以計日妄行攻下,乃至少陽復轉陽明,更全不識其證,以致熱邪在胃,爍盡津液,輕者重而重者死矣。所關顧不鉅耶!謹將陽明之證,亦比太陽之例,分為三篇,俾觀者了無疑惑,斯臨病不致差誤耳。其太陽與陽明,兩經各半,謂之「合病」 ;兩經連串,謂之「併病。」 另自名篇,於三陽經後,不在此例。此乃邪入陽明,而太陽將盡未盡之證也。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 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仲景此二條之文,前條云「風未解」,後條即不云寒未解者,互文也。前條云「宜發汗」,後條云「發汗則愈」者,亦互文也。蓋外邪初入陽明,用桂枝湯解肌,則風邪仍從衛分出矣;用麻黃湯發汗,則寒邪仍從營分出矣。營分之邪深於衛分,且從外出而愈,則衛分更不待言矣。論中每用互文處,其妙義大率若此。

陽明病,能食者,為中風;不能食者,為中寒。

風則傷衛,寒則傷營,一定之理。是則足三陽經,太陽行身之背,陽明行身之前,少陽行身之側,皆可言營衛受邪。何仲景於《陽明經》但以能食不能食分風寒,而不以營衛分風寒耶?蓋營衛交會於中焦,論其分出之名,則營為水穀之精氣,衛為水穀之悍氣;論其同出之源,混然一氣,何繇分其孰為營、孰為衛哉?惟風為陽。陽能消穀。故能食。寒為陰。陰不能消穀。故不能食。以此而辨風寒之邪。庶幾確然有據耳。仲景析義之精若此如習矣。不察者何。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 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裏, 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陽微」者,中風之脈陽微緩也;「陽實」者,傷寒之脈陽緊實也。「陽絕」,即亡津液之互辭,仲景每於亡津液者,悉名無陽。本文陽絕於裏,亡津液,大便因鞕甚明。註家認作汗多而陽亡於外,大謬。按:傷寒發太陽膀胱經之汗,即當顧慮陽氣,以膀胱主氣化故也;發陽明胃經之汗,即當顧慮陰津,以胃中藏津液故也。所以陽明多有熱越之證。謂胃中津液。隨熱而盡越於外。汗出不止耳。然則陽明證。不論中風傷寒。脈微脈實。汗出少而邪將自解。汗出多則陰津易致竭絕。醫者可不謹持其柄。而用重劑發汗以。人之津液耶。觀仲景於太陽發汗之重劑。以青龍名之。可見亢旱得之。則為甘霖。若淫雨用之。則沉竈產蛙。傷禾害稼。有載胥及溺已耳。此陽明所以有桂枝麻黃湯證。而無大青龍湯證也。噫微矣哉。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