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0 (1700-1725).djvu/132

此页尚未校对

不能食,全與辨風寒無涉,另有二義,見雖能食者,不可以為胃強而輕下也;雖不能食者,不可以為胃中有燥屎而輕下也。《後九條》云:「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 與此互發。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胃氣及津液,既不繇吐下而傷則心煩,明係胃中熱熾,故可與調胃承氣,以安胃氣而全津液也。合九條,總是以外證之解與不解,氣之轉與不轉,臍腹之痛與不痛,脈之弱與不弱,汗出之多與不多,小便之利與不利,邪熱之熾與不熾,津液之乾與不乾,而辨腹中之燥屎多與不多,溏與不溏,以消息微下之法。故惟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鞕者,主之以大承氣湯。其他諸證,一則曰宜用導法,再則曰不可攻之,再則曰宜小承氣湯,再則曰少與小承氣湯,再則曰明日更與一升,再則曰宜大承氣湯。全是商量治法,聽人臨時斟酌,以祈無悮,所以不用「主之」二字。此等處關係安危最大。蓋熱邪入胃,不以寒藥治之則胃傷。然寒藥本以救胃也,不及則藥不勝邪,太過則藥反傷正,況乎不勝其邪,勢必盡傷其正,徒傷其正,又未必盡去其邪,此仲景所為諄復於二者之間也。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 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 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裏虛也,為難 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讝語而發潮熱,陽明之下證審矣,更兼其脈滑疾,復與脈弱者不倫,故主之以小承氣湯,一定之法也。然尚未知其裏證若何,必轉失氣,方可再服。若服後不轉失氣,并不大便,脈反微而且澀,又是裏氣虛寒之證。蓋陽明居於中土,其表虛表實,來自太陽,至此已明,其裏虛裏實,茫然未卜,故用法不可令虛者益虛,有如此之鄭重也。

夫實則讝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鄭聲」者,鄭重之聲,正氣不足,聲出重濁也。亦辨裏實裏虛之一端也。

直視讝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此條當會意讀,謂「讝語之人,直視者死,喘滿者死,下利者死」,其義始明。蓋讝語者,心火亢極也,加以直視,則腎水垂絕,心火愈無制,故主死也。喘滿者,邪聚陽位而上爭,正不勝邪氣從上脫,故主死也;下利者,邪聚陰位而下奪,正不勝邪氣從下脫,故主死也。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讝語脈短者死,脈自和 者,不死。

註擬「此為《太陽經》脫簡,不知太陽經無讝語」之例,必日久而兼陽明少陽,方有讝語。故此言太陽經得病時,發汗過多,及傳陽明時,重發其汗,亡陽而讝語之一證也。亡陽之人,所存者陰氣耳。故神魂無主,而妄見妄聞,與熱邪乘心之候不同。況汗多則大邪必從汗解,止慮陽神飛越難返。故脈短則陰陽不附,脈和則陰陽未離,其生死,但從脈定耳。其脈既短,安問藥之長哉?門人問:「亡陽而讝語,四逆湯可用乎?」答曰:「仲景不言方,而子欲言之,曷不詳之仲景耶?」蓋亡陽固必急回其陽,然邪傳陽明,胃熱之熾否?津液之竭否,裏證之實否,俱不可知。設不辨悉欲回其陽,先竭其陰,竟何益哉?此仲景不言藥,乃所以為聖也。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 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讝語止,更莫復服。

此條舉「讝語」之因,汗多津越者為言。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裏,而反發其汗,津 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裏實,久則讝語。

此舉讝語,因誤汗而致者。其曰裏實,亦即上文「胃中燥,大便必鞕」之互辭;其不出方者,亦即上文小承氣湯之互意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 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 不識人,循衣摸牀,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 者死。微者,但發熱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 止後服。

此條舉讝語之勢重者為言,而勢重之中,復分二等,劇者生死仍憑乎脈微者,則主以大承氣湯,比上條之小承氣為更進矣。前云「讝語,脈短者死」;此云「脈弦者生」;前云「讝語,脈滑疾者用小承氣」;此云「脈澀者死」,更互一字,而大意躍然。

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 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實故也, 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此條之文,似淺而實深,仲景懼人不解,已自為註腳,不識後人何故茫然。胃有燥屎,本當用下,以讝語而兼汗出,知其風邪在胸,必俟過經下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