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0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精液不生。故雖能食而瘦。亦解㑊也。謂雖能食而身體懈惰。故又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五臟六腑,皆取決於膽。膽氣燥熱,則生陽不升,故身體懈惰。胃氣熱,則消穀善饑,故亦曰「食亦。」

《風論》

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 黃,不嗜食,胗在鼻上,其色黃。

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脾氣病也。《經脈篇》云。「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土位中央。故胗在鼻。

《痹論》

「脾痹」者,四支懈惰,發欬嘔汁,上為大塞。

脾氣不能行於四支,故四支懈惰。氣痹不行,故發欬也。入胃之飲,上輸於脾肺,脾氣不能轉輸,故嘔汁。肺氣不能通調,故上為大寒。

《病能論》

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 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為後飯。

飲酒數醉,氣聚於脾中,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而四支懈惰也。熱盛則生風,風熱相搏,是以汗出如浴,而惡風少氣。

《刺要論》

「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胻酸體解,㑊然不去矣。

刺骨太過,則傷髓而胻酸也。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胻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四時刺逆從論》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㑊。

夏氣盛長。而血氣已外出於孫絡矣。若再取之於經脈。則血氣內竭。而令人懈惰矣。

《示從容論》

雷公曰:「於此有人,四支懈惰,喘欬血泄,而愚診之,以 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 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 多,與此病失矣。譬如鴻飛,亦沖於天。夫聖人之治病, 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

「脾病則懈惰,水氣并於陽明則喘欬脈急,血無所行則血泄。」粗工之所用砭石而病愈者,治在經脈也。故子之所能,亦多知治經脈之法。若夫一臟之精氣,貫通於中土,上乘於肺金,則子與此病大義失之矣。是以聖人之治病,循陰陽之法度,引物比類,譬以鴻飛,亦沖於天。故聖人察造化之冥冥,循水天之上下,又何必僅守其經。

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 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四支懈惰,此 脾精之不行也。喘欬者,是水氣并陽明也。血泄者,脈 急血無所行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 比類,是知不明也。

「陽明之氣,循於脈中。脾氣外絕」者,不行於肌腠也;「去胃外歸陽明」者,去中胃而外歸陽明之經也。二火者,心之君火,心主包絡之相火。三水者,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是地之水濕也。太陽之上,寒水主之,通天之寒水也;腎為水臟,天一之癸水也。夫三水太盛,則火不能勝之,是以脈亂無常。蓋心主血,心主包絡,主脈。水并於脈中,而君相之陽不能勝,故脈亂而血妄行也。四支懈惰者,脾土之精氣不行於肌腠也。喘欬者,是下焦之水氣并於陽明之經也。血泄者,水氣井於脈中,則脈急而無所循行,故血妄行而下泄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 肉不通。

肺寒熱者,皮寒熱也。寒在皮毛,故微急也。肺主氣,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鼻,若有息肉而氣不通,皆肺氣虛寒之所致。

《海論》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怠惰安 臥。

髓海不足。則精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竅者也。是以耳為之鳴。目無所見。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脛痠而懈怠安臥。

《動輸篇》

黃帝曰:榮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 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 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 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 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 「如環無端,莫知其紀」,此之謂也。

「相輸之會氣從合」者。謂皮膚之氣血。從四末而溜於脈中。輸行於經。而與脈中之血氣相會入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