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0 (1700-1725).djvu/61

此页尚未校对

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 家之戒;未病而先治,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 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之意也。嘗謂備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閉塞其涓涓之 流,則滔天之勢不能遏;備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撲滅 其熒熒之光,則燎原之焰不能止,其水火既盛,尚不 能止遏,況病之已成,豈能治歟?故宜夜臥早起於發 陳之春,早起夜臥於蕃秀之夏,以緩其形,無怒而遂 其志,以之食涼食寒而養其陽。聖人春夏治未病者 如此。與雞俱興於容平之秋,必待於日光閉藏之冬, 以斂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溫食熱而養其陰。聖 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或曰:「見肝之病,先實其脾臟 之虛,則木邪不能傳;見右頰之赤,先瀉其肺經之熱, 則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今以順四時調養 神志,而為治未病者,是何意邪?蓋保身長全者,所以 為聖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為上工。不治已病治 未病之說,著於《四氣調神大論》,厥有旨哉。昔黃帝與 天師《難疑答問》之書,未嘗不以攝養為先,始論乎天 真,次論乎調神。既已法於陰陽,而繼之以調於四氣。 既曰食飲有節,而又繼之以起居有常,諄諄然以養 生為急務者,意欲治未然之病,無使至於已病難圖 也。厥後秦緩達乎此,見晉侯病在膏肓,語之曰:「不可 為也。」《扁鵲》明乎此。視齊侯病至骨髓。斷之曰「不可救 也。」噫!惜齊晉諸侯不知治未病之理。

《格致餘論》

《飲食箴》

人身之貴,父母遺體。為口傷身,滔滔皆是。人有此身, 饑渴隨興,迺作飲食,以遂其生。睠彼昧者,因縱口味, 五味之過,疾病蜂起。病之生也,其機甚微,饞涎所牽, 忽而不思。病之成也,飲食俱廢,憂貽父母,醫禱百計。 山野貧賤,淡薄是諳。動作不衰,此身亦安。均氣同體, 我獨多病。悔悟一萌,塵開鏡淨曰:「節飲食」,《易》之象辭。 養小失大,孟子所譏。口能致病,亦敗爾德。守口如瓶, 服之無斁。

《色欲箴》

「惟人之生,與天地參,坤道成女,乾道成男,配為夫婦, 生育攸寄。血氣方剛,惟其時矣。成之以禮,接之以時。 父子之親,其要在玆。睠彼昧者,徇縱情欲,惟恐不及, 濟以燥毒,氣陽血陰,人身之神,陰平陽祕,我體長春。 血氣幾何,而不自惜,我之所生,翻為我賊。女之耽兮, 其欲實多。閨房之肅,門庭之和。士之耽兮,其家自廢。」 既喪厥德,此身亦瘁。遠彼帷幕,放心乃收。飲食甘美, 身安病瘳。

《茹淡論》

或問:「《內經》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曰:地食人以五 味,古者年五十食肉,子今年邁七十矣,盡卻鹽醯,豈 中道乎?何子之神茂而色澤也?曰:「味有出於天賦者, 有成於人為者。天之所賦者,若穀菽菜果,自然沖和 之味,有養人補陰之功,此《內經》所謂味也。人之所為 者,皆烹飪調和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此吾子 所疑之味也。今鹽醯之卻,非真茹淡者,大麥與粟之 鹹,粳米、山藥之甘,蔥薤之辛之類,皆味也,子以為淡 乎?安於沖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以偏厚之味 為安者,欲之縱,火之盛也。何疑之有?《內經》又曰:『陰之 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賦之味乎?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非人為之味乎?聖人防民之具,於是為備。凡人饑則 必食彼粳米。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屬陰而最補 者也,惟可與菜同進。《經》以菜為充者,恐於饑時頓食, 或慮過多,因致胃損,故以菜助其充足,取其疏通而 易化,此天地生物之仁也。《論語》曰:「肉雖多,不使勝食 氣。」《傳》曰:「賓主百拜,而酒三行,以避酒禍。」此聖人施教 之意也。蓋穀與肥鮮,同進厚味,得穀為助,其積之也 久,寧不助陰火而致毒乎?故服食家在卻穀者則可, 不卻穀而服食,未有不被其毒者。《內經》謂: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彼安於厚味者,未之 思耳。或又問: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何不言補氣?曰:味, 陰也;氣陽也。補精以陰,求其本也,故補之以味。若甘 草、白朮、地黃、澤瀉、五味子、天門冬之類,皆味之厚者 也。經曰:「虛者補之」,正此意也。上文謂:「形不足者,溫之 以氣。」夫為勞倦所傷,氣之虛,故不足。溫者,養也,溫存 以養,使氣自充,氣充則形完矣,故言溫而不言補。經 曰:「勞者溫之」,正此意也。彼為《局方》者,不知出此,凡諸 虛損證,悉以溫熱佐輔補藥,名之曰溫補。不能求經 旨者也。

《明李梴醫學入門》

《保養說》

醫家既知修德,又當愛惜自己精神,醫之難者,難於 此也。倘精神昏耗,察識必不能精,方藥必不能當,雖 有濟人之心,而勢不能及也。若夫病有服藥針灸不 效者,以其不知保養之方。古云:「與其病後善服藥,莫 若病前善自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