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103

此页尚未校对

必灸使不痛。若初灸即痛者,由毒氣輕淺;灸而不痛 者,乃毒氣深重。悉宜內服追毒排膿,外傅拔毒之藥。 大抵癰疽不可不痛,又不可大痛,悶亂不知痛者難 治。」

按前論,唯「疔瘡一證,其狀不一,其色不同,或如小瘡,或如水泡,或作痛,或麻木,或有紅絲,或寒熱頭疼,或嘔吐惡心,或肢體拘急」,其候多端,非前灸法并解毒之劑,卒難濟事。若不省人事,或牙關緊急者,即以「奪命丹為末灌之。若生兩足,多有紅絲至臍;生於兩手,多有紅絲至心;生於脣面,多有紅絲入喉」,俱難治。若針其紅絲出血。多有生者。若患於肢末之處。毒愈凝滯。藥難導達。艾灸之功為大。如妄服疎利之劑。耗損真氣。不唯無以去毒。而害反隨之矣。

《腦疽灸法第十》

李氏云:「腦疽及頸項有疽,不可用隔蒜灸,恐引毒上 攻,宜灸足三里穴五壯,氣海穴三七壯,仍服涼血化 毒之藥,或以騎竹馬穴法灸之。」凡頭項咽喉生疽,古 法皆為不治,若用此法,多有生者,如五香連𧄍、漏蘆 等湯、國老膏、萬金散皆可選用。

按前證屬膀胱經,或濕熱上壅,或陰火上炎。若因濕熱則病氣有餘,元氣不足,當用黃連消毒散,以除濕毒,用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若因陰火則元氣病氣俱不足,當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若腎水乾涸,中傳末證,急用加減八味丸,及補中益氣湯,以固根本,引火歸源。若色黯不潰,或潰而不斂,名曰「腦爍」,不治。大凡腫焮痛甚,宜活命飲、隔蒜灸之,解散瘀血,拔引鬱毒。但艾炷宜小而少。若欲其成膿腐潰,生肌收斂,並用托裏為主。

《護臟腑論第十一》

李氏云:「背疽之方雖多,得效者殊少。今擇用驗者錄 之,庶不致誤人。」如護心散,凡有疽疾,早進數服,使毒 氣外出,而無嘔吐之患,否則咽喉口舌生瘡,或黑爛 如菌。若瘡發四五日之後,宜間用別藥治之。

按:護心散乃解金石發疽之藥。若發熱焮腫作渴,飲冷而嘔者宜用。若發熱焮腫作渴,飲湯而嘔者,不宜用。若脾虛停痰,或寒邪內侵,或痛傷脾胃,宜用六君子湯。若喉舌生瘡,口乾作渴,或小便頻數,宜用六味丸。大凡諸瘡作嘔,若飲冷便祕,是熱毒也,黃連消毒散解之。飲冷便和,是胃火也,竹葉石膏湯清之。懶食飲湯,是胃虛也,補中益氣湯以補之。大便不實,喜飲熱湯,是脾胃虛寒也,六君加炮薑以溫之。常見脾胃虛弱者,用前散,反心間陰冷,無不致嘔。其喉舌生瘡,乃腎水枯涸,虛火炎上,其證甚惡,急用加減八味丸,亦有得生者。

《癰疽論第十二》

馬益卿曰:「夫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 氣往來,流而為榮衛,暢而為氣色,發而為聲音,陽用 其形,陰用其精,此又常數之所同也。至其失也,蒸則 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凝而為瘡 癬,憤則結癭,怒則結疽。又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 氣不和,則流結為癰。皆經絡澀滯,氣血不流暢,風毒」 乘之而致然也。

按:此論可謂善言人身之造化,瘡瘍之情狀者矣,治法當參詳前論。

《敘論第十三》

癰疽之證,若七情虧損,氣血經絡壅結而成者,屬內 因;若六淫外侵,氣血受傷,寒化而為癰者,屬外因;若 服丹石補藥,膏粱酒麪房勞所致者,屬內外因也。又 曰:「陰滯於陽則發癰,陽滯於陰則發疽。脈浮洪滑數 為陽,沉緩遲濇為陰。」陰則熱治,陽則冷治。初覺宜清 熱拔毒,已潰宜排膿止痛,故用遠志、大黃、甘草,此三 「因之法也。治當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 瀉之,導之以針石,灼之以艾炷,破毒潰堅,各遵成法, 以平為期。」

「按前證脈沉實,大便祕結者,屬內因也,宜疎利之;脈浮大,便調和者,屬外因也,宜托裏之;脈不浮不沉者,屬不內外因也,宜調和榮衛。」此亦治三因法也。若焮腫大痛,煩熱飲冷,大便祕結,脈洪數實者,為純陽,宜苦寒之劑,清熱拔毒。若不腫不痛,瀉利不食,嘔吐足冷,是為純陰,宜辛熱之劑,大補陽氣,不拘嚴寒盛暑,當捨時從證。若微腫微痛,似潰不潰,時出清膿者,為半陰半陽,宜辛熱之劑,溫補胃氣,此亦治陰陽證法也,治驗詳見首論。

《素問要論第十四》

《素問》云:「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甚則肉腐為膿。」凡發 背,多因服金石而發者,有因上代曾服而發者,其候 多發於脾,起如粟,或痛或癢,多致不救。外面如拳,古 人云:外面如麻,裏面如瓜,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 出膿,尋時失瘖。凡有此證,可用淨土水調,量大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