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105

此页尚未校对

止則多死,潰膿則多生。或嘔逆無度,飲食無時,皆癰 疽使然。證候多端,要當詳治。

按:瘡瘍生蟲,乃肝經風熱,其成漏,乃元氣虛弱;其出血,乃脾虛有火;其潰膿,乃元氣充實。至於嘔逆等證,屬脾胃虧損所致,當調補元氣,庶保無虞。

《論原有五第二十二》

一「天行。」二瘦弱氣滯。三怒氣。四腎氣虛。五飲冷酒。食。 灸煿服丹藥。

按:前證所因雖殊,其治法亦當別經絡、陰陽、虛實,表裏腫潰,以助胃壯氣為主,使根本堅固,庶保無虞。

《分表裏第二十三》

伍氏曰:「癰疽皆因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調,臟 腑不和,腠理不密,寒氣客於經絡,或榮血受寒,則濇 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相搏,壅遏不通,或陽氣蘊積, 則生寒熱,寒熱不散,皆致前證。」又曰:「五臟六腑俞穴 皆在背,凡患瘡證,易傷臟膜,多致不救。腑氣浮行於 表,故癰腫浮高為易治;臟血沉寒主裏,故疽腫內䧟」 為難治。又曰:「癤者節也,癰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 二寸為癤,三寸至五寸為癰,五寸至一尺為疽,一尺 至二尺為竟體疽。」若脈洪數者難治,脈微濇者易治。 初覺宜清熱拔毒,已潰則排膿止痛,膿盡則長肌敷 痂。當酌量輕重,形證順逆,而審治之。

「按前證若飲食少思,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如不應,加薑桂以溫補之,使邪氣自退。其不起者,由邪氣盛,正氣虛,不能發也,於旬日之外見之,若已發出,用托裏消毒散以壯元氣,助令潰腐;不應,須溫補脾胃。其不起者,由真氣虛,不能潰也,於二旬之外見之,若已腐潰,用托裏散以補氣血,生肌肉;不應,當專補脾胃」;又不應須溫補脾胃,其不起者,乃脾氣虛不能收斂也,於一月之外而見之。凡此治法,竊常用驗,詳具首論。

《別內外第二十四》

《李氏》云:「疽初發一粒如麻豆,發熱腫高,熱痛色赤,此 為外發,勢雖熾盛,治得其法,可保其生。若初時不發 熱,體倦怠,患處如故,數日不腫痛,內臟已壞,雖有盧、 扁之藥,亦末如之何矣。」

按:「前證有因元氣虛而不能發出者,有因敷貼寒藥而不能發出者,有因攻伐過傷氣血而不能發出者,凡有因熱毒內蘊而失疎托者,審而治之,多有生者。」

《陰陽淺深緩急治法第二十五》

曾氏云:「凡癰疽其脈浮數洪緊,腫焮作痛,身熱煩渴, 飲食如常,此六腑不和,毒發於外而為癰。其勢雖急, 投以涼劑,多保生全。其脈沉細伏緊,初發甚微,或無 瘡頭,身不熱而內躁,體重煩疼,情緒不樂,胸膈痞悶, 飲食無味,此五臟不和,毒畜於內而為疽。急投五香 連𧄍湯,甚者轉毒散、神仙截法、黃礬丸、國老膏,防托」 毒氣,免致變證內攻,尤宜當頭隔蒜灸。若塗毒藥,迷 其腠理,投諸涼藥,虛其真氣,故其善惡之證,在乎醫 之工拙耳。或噫氣痞塞,欬逆,身冷自汗,目瞪耳聾,恍 惚驚悸,語言顛倒,皆惡證也。五善見三則瘥,七惡見 四則危。五善併至,則善無以加,七惡併臻則惡之劇 矣。

按:前證善者乃五臟未傷,病微邪淺,使能慎起居,節飲食,勿藥自愈。惡者乃五臟虧損之證,前哲雖云不治,若能補其脾胃,固其根本,多有可生者,豈可以其惡而遂棄之耶。

《善惡第二十六》

問曰:「五善七惡,可得聞乎?」曰:「飲食如常,一善也;實熱 而大小便濇,二善也;內外病相應,三善也;肌肉好惡 分明,四善也;用藥如所料,五善也。渴發而喘,眼角向 鼻,大小便反滑,一惡也;氣綿綿而脈濡,與病相反,二 惡也;目不了了,睛明內陷,三惡也。未潰肉黑而陷,四 惡也。已潰青黑,筋腐骨黑,五惡也;發痰,六惡也;嘔吐」, 七惡也。

按:善惡形證治法,見《附錄》。

《生死第二十七》

問曰:「病有甚而至生。有微而至死。病證難辨。生死何 從決乎。」答曰:「發背潰透內膜者死。」此言肝俞已上未潰內䧟。 面青脣黑便污者死。此言臟壞便瘀血潰喉者,不治。陰患入 腹者,不治;入囊者,不治。鬢深數寸者,不治。在頤後一 寸三分,名「銳毒」,亦不治。無此者生。流注雖多,療之必 愈。

按前證有因元氣虛弱而毒氣內陷者;有因初作失於內疎,托裏和榮衛者;有因毒盛失於消解者;有因虛弱失於補托者;有因膿成失於針刺者;有因腐潰失於補養者。若發背、腦疽,屬濕熱上壅者,黃連消毒散、「補中益氣湯,以除濕毒,補脾肺,滋腎水。若鬢疽銳毒,屬風熱者,柴胡山梔散,以清肝火,養肝血;若陰虛」,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