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106

此页尚未校对

源。若患於小腹,補足三陰之血,養脾胃之氣,庶可保其生也。其流注之證,或因飲食勞倦,房室陰虛,或七情內動,六淫外侵,以致血虛互相凝滯,或產後血瘀,隨虛流注,或結塊,或漫腫,宜用益氣養榮湯,以固元氣,佐以蔥熨解散凝滯,更以豆豉餅祛散寒邪。潰久內有瘀肉,用針頭散腐之,多有生者。設若不守禁調攝。多致不起。慎之。

《先明形證逆順第二十八》

「癰疽潰後,形有逆有順。白睛黑小,一惡也;不能下食, 納藥而嘔,食不知味,二惡也;傷痛渴甚,三惡也;體項 不便,四肢沉重,四惡也;聲嘶色脫,脣鼻青黑,面目浮 腫,五惡也;煩躁時嗽,腹痛渴甚,瀉利無度,小便如淋, 六惡也。膿血大泄,腫痛尤甚,膿色敗臭,七惡也;喘粗 氣短,恍惚嗜臥,八惡也。未潰黑䧟,面青脣黑便污,九」 惡也;氣噎痞塞,欬嗽身冷,自汗無時,目瞪耳聾,恍惚 驚悸,語言顛倒,十惡也。又腦為諸陽所會,頸項近咽 喉腎俞,皆致命之所,俱不可灼艾。

按:前證未潰,黑陷、面青、脣黯、便污者,臟腑內潰之惡證也;氣噫、痞塞、欬嗽、身冷、自汗者,脾肺虛敗之惡證也;不食、便瀉、腸鳴、耳聾、目瞪者,脾腎虛敗傳變之惡證也。治法詳見《附錄》。

《審內證用藥附》

自瀉嘔吐。不進飲食。腎脈最虛。如是之疾。古人皆以 為不治。然亦有救療之理焉耳。

按:前論發《內經》之微旨,開萬世之聾瞶,其惠博矣。此證實命門火衰,不能生脾土而虛寒,以致自瀉嘔吐,或胸膈不利,或食而不化,或大便不實,宜用八味丸及六君子加薑、附。若因房勞過度,真陽衰敗,或原稟不足,不能生脾土而飲食不進者,用補中益氣加附子、薑、桂并東垣補真丸,多有得生者。若用參、芪之類直補脾胃,鮮有不誤。若或以為毒氣內攻而治者,俱致不起。

《治貴在早第二十九》

伍氏曰:「夫癰發背者,皮薄腫高,多有椒眼數十粒;疽 發背者,皮膚頑硬,狀如牛頸之皮,二證皆宜灼艾。癰 成膿則宜針,其針當以馬銜鐵為之,形如薤葉樣,兩 面皆利,可以橫直裂開五、六寸許,取去毒血,其病頓 輕。須先灸而後裂,可服神仙追毒丸,利去毒根,次服 排膿托裏等藥調治。疽成膿則宜烙,用銀篦大寸許」, 長六寸。燒赤。頻烙患處。以膿出為效。大抵癰疽難於 諸科。非《心傳》契妙。其可以易治耶。

按:「前證若氣血充實,其膿既成,宜速針之,勿藥可愈。若氣血虧損,膿不能出,或膿出反痛,須托裏養胃,庶保終吉。」詳見第四十。

《津潤墨圍第三十》

伍氏曰:「但覺背兩胛間赤痒腫痛,或有白粒,且以津 唾時潤令濕,切勿抓破。大抵在背微有赤腫點,或因 抓破,入浴犯水,或因飲食膾炙而作,初未辨證,且以 津潤時用墨圍之。若腫赤,急就圍中灼艾最善。人皆 疑火熱太過,以致延蔓,誤者眾矣。」

按:疽發背胛,若有瘀肉腐爛,膿水淋漓,腫痛仍作者,此處有筋一層間隔,內膿不出故也。宜用針引之。老弱者若待其自潰,多致不救。治者審之。

《看色灼艾防蔓第三十一》

伍氏曰:「瘡腫赤色,按之色不變者,此膿已成矣。按之 隨手赤色者,其亦有膿也;按之白,良久方赤者,此遊 毒已息,可就赤白盡處灸斷,赤腫自消。凡癰疽以手 按之,若牢硬,未有膿也;若半軟半硬,已有膿也。又按 腫上不熱者,為無膿,熱甚者為有膿,宜急破之。」

按:瘡瘍毒氣已結而不發者,法當補其血氣,使膿速成而針之。其膿既潰,宜培養脾胃,以生肌斂口。大凡瘡瘍膿血既潰,當大補血氣為先,雖有他證,當以末治。

《瘡口冷濇難合第三十二》

治癰久不合,其肉白而膿少者,此氣血俱虛,不能潮 運,而瘡口冷濇也。每日用艾葉一把煎湯,避風熱洗, 及燒松香煙熏之,更以「神異膏」貼之。必須守禁調理, 否則不效。

按:前證果因寒邪凝滯氣血,不能榮衛,宜用斯法祛散寒邪,補接陽氣,其功甚大。若因氣血虛弱,不能潮會瘡口,必用補脾胃、生氣血為善。丹溪先生云:「《諸經》唯少陽厥陰之生癰疽,宜預防之」,以其多氣少血也。血少則肌肉難長,瘡久未合,必成敗證。苟反用驅利毒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矣。

《用藥溫涼防祕泄第三十三》

伍氏曰:「凡瘡家皆宜宣去其毒,蕩滌陳莝,宜用神仙 追毒丸、六味車螯散、五香連𧄍湯、《千金》漏蘆湯,更當 詳辨稟賦強弱,臨時加減。大抵治瘡要法,須臟腑堅 而不祕,通而不泄,則真氣不耗,邪無所留。如祕結神 效麻仁丸。凡瘡潰後尚覺虛熱,可與五香湯加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