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110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今之患者,多因氣血受傷,當隨證而施治。若胃氣鬱滯,宜用「茯苓開胃湯。」 若胃氣虛弱,用四君子湯。若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若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若脾氣鬱結,用歸脾湯。

李氏曰:「胃氣弱,不進飲食,合服嘉禾散,每五兩,加人 參、丁香、沉香、白豆蔻各二錢。有一貴人苦疽,用藥失 序,脾虛不食。余欲用嘉禾散,或云內有丁沉香,乃別 服藥,不應,仍用前散,飲食頓進。」

《成漏脈例第五十四》

《經》云:「陷脈為漏,留連肉腠。」蓋脈得寒則下陷,凝滯肌 肉,故曰:留連肉腠。是為冷漏,須用陷脈散、桂附丸溫 補之。

按瘡瘍為漏,皆因元氣不足,營氣不從,逆於肉裏,或寒氣相搏,稽留血脈,腐潰既久,陽氣虛寒,外邪乘虛下陷,即成是患。若治其初患,當內用參、芪、歸、朮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熨,接引陽氣,使自消散。若久而不能成膿,亦用前二法補助以速之。若膿既成而不潰,用艾於當頭灸數炷以出之,卻服十全大補湯。患者又當慎起居,節飲食,庶幾收斂。若用冷針開刺,久而內出青膿,外色黑黯,或誤用生肌散,速其收斂,反助其邪,必成敗證。

《蜝針法第五十五》

洪丞相治癰疽初作,先以筆管一箇,入螞蜝一條,以 管口對瘡頭,使蜝吮瘡膿血,其毒即散。如瘡大,須換 三四條。若吮正穴,蜝必死矣。累試累效。若血不止,以 藕節上泥塗之。若瘡頭未明,以井邊泥塗上,先乾處 即是。

按:癰疽既成,毒血凝聚於外,可用此法吮去固善,但能治其末耳。又當審其邪在表裏,併元氣虛實而藥之,斯內外合一,而為萬全之治也。

《檃括關鍵處治》

一、瘡瘍用藥,當審其經絡受證、標本虛實以治之,不 可泥於熱毒內攻,專用寒涼尅伐之劑,虧損脾胃氣 血,多致有誤。若腫高焮痛者,邪氣實也,先用「神仙活 命飲,後用托裏消毒散。」漫腫微痛者,真氣虛也,用托 裏散。如不應,加薑桂。若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用 四君子加黃芪、肉桂。若膿既出而反痛,氣血虛也,用 八珍散;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四君子加芍藥、木 香。又當舍時從證。如腫痛、煩躁、發熱、飲冷、便祕、脈洪 數實,是為「五實」,雖在嚴寒,必用大苦寒之劑,瀉其陽 以救其陰。若脈細、皮寒、瀉利、腸鳴、不食、嘔吐、手足逆 冷,是為「五虛」,雖在盛暑,必用大辛熱之劑,散其陰以 回其陽,若執其常法則誤矣。

一、瘡瘍作嘔,如熱盛焮痛,邪氣實也,用「仙方活命飲 解之。若因作膿焮痛,胃氣虛也,用托裏消毒散主之。 膿熟脹痛,氣血虛也,用托裏散,或針以泄之。焮痛便 祕,熱蘊於內也,用《內疎》黃連湯導之。寒藥傷胃者,托 裏建中湯。食少胃寒者,托裏益中湯。中虛寒淫者,托 裏溫中湯。肝木乘脾土者,托裏益清湯。胃脘停痰者, 『托裏清中湯。脾虛自病者。托裏益黃散。鬱結傷脾者。 托裏越鞠湯』。」

一、瘡瘍用圍藥,如腫痛熱渴,證屬純陽,宜內服「濟陰 丹,外敷抑陽散。若似腫非腫,似痛不痛,似潰不潰,屬 半陰半陽,宜內服沖和湯,外敷陰陽散。」若微腫微痛, 或色黯不痛,或堅硬不潰,證屬純陰,宜內服回陽湯, 外敷抑陰散。

一、瘡瘍作痛,若大便祕結者,用內疎黃連湯。熱毒熾 盛者,仙方活命飲。瘀血凝滯者,乳香定痛散。作膿而 痛者,托裏消毒散。膿脹而痛者,針之。膿潰而痛者,補 之。氣虛而痛者,四君、歸芪。血虛而痛者,四物、參芪。腎 虛而痛者,六味地黃丸。口乾作渴,或小便頻數,加減 八味丸。

一、「瘡瘍氣脫陷,或誤服尅伐,或膿血大泄,或吐瀉勞 役,或誤行房事。若發熱煩熱,頭痛頭運,便血目赤煩 喘,自汗盜汗,氣短唾痰,體倦熱渴,意欲飲水,投水,身 熱惡寒,憎寒惡衣,揚手擲足,汗出如水,腰背反張,呻 吟不絕,脈浮洪大,此無根虛火假熱之證。若畏寒頭 痛,欬逆嘔吐,耳聵目矇,小便自遺,或時淋瀝,瀉利腸」 鳴,裏急腹痛,玉莖短縮,冷汗時出,齒浮痛,肢體麻痹, 或厥冷身痛,咬舌囓脣,舌本強硬,𩚬逆喘促,脈微沉 細,此危殆之證,但見一二,急用大劑參附湯補之,多 得復生。

一、瘡瘍潰後,發熱煩躁,若發熱無寐,血虛也,「聖愈湯。 自汗不止,氣虛也,四君子加黃芪、五味子。」發熱煩躁, 肉瞤筋惕,氣血虛也,八珍湯。大渴面赤,脈洪大而浮, 陰虛發熱也,當歸補血湯。肢體微熱,煩躁面赤,脈沉 微,陰盛發躁也,四君、薑、附。

一、瘡瘍大便祕結,若作渴飲冷,其脈洪數而有力者, 屬實火,宜用《內疎》黃連湯。若口乾飲湯,其脈浮大而 無力者,屬氣虛,宜用加味八珍湯。若飲食雖多,肚腹 不脹,此內火銷鑠,切不可通。若腹痞脹而不通者,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