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124

此页尚未校对

護心。若見膿之後。當以《潰瘍法》調理。

按:「《集驗》治法,未可盡據為準繩,要當以後論為主,參酌諸方用之。」

大法。腫高焮痛。脈浮者。邪在表也。宜托之。如「內托復 煎散。」

腫硬痛深,脈沉者,邪在內也,宜下之,如黃連內疎湯、 仙方活命飲、苦參丸。外無焮腫,內則便利調和者,邪 在經絡也,宜調和榮衛,如托裏榮衛湯、白芷、升麻輩。 焮痛躁煩,或咽乾作渴者,宜降火,如黃連解毒湯。 焮痛發熱,或拘急,或頭痛者,邪在表也,宜散之,如荊 防敗毒散、人參敗毒散輩。

大痛或不痛者。邪氣實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如「仙 方活命飲。」

煩躁飲冷。焮痛脈數者。邪在上也。宜清之。如清涼飲。 或金銀花散。

惡寒而不潰者。氣實兼寒邪也。宜宣而補之。如十宣 散。

焮痛,發熱汗多大渴,便祕,讝語者,結陽證也,宜下之, 如黃連內疎湯、破棺丹輩。 不作膿或熟而不潰者,虛也,宜補之,如「補中益氣湯、 八物湯、十全大補湯輩。」

焮痛或不痛,及痲木者,邪氣盛也,隔蒜灸之。

腫痛或不作膿者。邪氣凝結也。宜解之。如「仙方活命 飲。」

腫痛。飲冷發熱睡語者。火也。宜清之。如清心湯。或「防 風通聖散」加黃連。

不作膿或不潰及不斂者。陽氣虛也。宜補之。如「托裏 消毒散。」

潰瘍

《集驗》云:「癰疽既破,膿出肉腐,當用拔毒膏貼之。邪氣 漸退,氣血亦虛,脈之洪數,漸宜減退,當內補托裏,必 使氣血滋榮,正氣強盛。膿色鮮濃,赤腫漸收,藥宜補 氣生血,秋冬微加禦風寒之藥,十宣散、十全大補湯 中用桂是也。氣滯加香附。如毒勢大退,氣血未復,多 宜用人參、當歸、黃芪四物湯之類。癰疽雖已見膿根, 腳赤暈,反展開闊,或不痛,或大痛,此毒氣不退,金銀 白芷散」,十宣散去厚朴,倍人參、川歸、黃芪,加忍冬藤、 連𧄍、犀角、䒷蔞根消毒之藥。春末夏間及秋初,宜加 酒芩、黃連、黃蘗、羌活。腰已下可去桔梗,見膿後須以 補氣血藥為主,解毒藥助之。或不宜於補藥者,宜忍 冬丸。四圍腫焮處,用毫針燒赤刺之,「約一米深,紅腫 則縮,服藥脈得和緩為佳。或破後不潰,瘡口堅硬者, 風也,用蜈蠍散傅之。或蠧肉不腐,用雄黃輕粉敷之。」 大忌紅腫不退,或飲食進少從權,且調理脾胃,或兼 他證,又另議藥治。腐肉不知痛癢,正黑者可去之,但 不可傷四畔及裏面之良肉,當去外之黑腐者下皆 去黃白如絮之狀,膿內有紅血絲絡,又不可動。此中 大膿,次日必自脫落,庶免傷其良肉。若怕刀砭,三四 日必自脫落。但用刀去者,新肉易長,毒氣漸消。凡腐 肉亦有長肉膏貼,間日用猪蹄湯洗新肉長如梅李, 如石榴子,紅活可愛,日見堆阜,或上有白膜,皆是吉 兆。若腐敗去後,下面良肉色白而平,略無紋理,亦不 如粟不見漸生之意。或膿水清淡或臭,此積毒內連 五臟,血氣枯竭,乃是危證。肉不能長氣,血不榮衛,氣 不護瘡,則風寒著之。用北艾黃芪湯熏洗,長肌肉藥 傅之,用乳香膏、長肉等膏貼之。或肉雖長起,色紫者, 遺毒也,用地榆湯、活血散,敷追毒膏貼之,即自紅活, 瘡口漸收,仍用長肉膏貼。或瘡口癢,用細茶、蔥、鹽煎 湯熱洗。或瘡口易收,乃氣血中熱毒,故不分消,即使 長肉,必防流注之患,或更迷塞瘡口,如錢大時,恐轉 他證危殆。凡癰疽瘡口已收,但皮嫩,未可便去膏藥。 《鬼遺方》云:「凡發背及癰疽,皆在背上,不問大小,有疼 無疼,或熱或不熱,或冷或不冷,但從小至大,腫起至 一尺已上者。其赤腫焮熱者,即用緊急收赤腫藥圍 定,不令引開中心,即用抽膿聚毒散」貼之,急令散毒 外透,內服「排膿縮毒內托湯藥」,候膿成,相次破穴,看 瘡大小深淺,內發其膿汁,膿水大泄,急須托裏內補。 雖破穴膿汁不多,再須排膿拔毒,透後慎不令再腫, 須疼止腫消,患人自覺輕便,即是順疾也。最宜節慎 飲食,其熱毒方盛,或發大渴,多飲冷水及冷漿之類, 此是毒氣攻心,令口乾煩渴,但以心氣藥內補臟腑 即止矣。

《內補》謂參、芪之屬。《排膿》謂皂角刺之屬。

辨膿

《集驗》云:「脈緊而數,為膿未成;緊去但數,為膿已成。以 手按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按之牢硬,未有 膿也;按之半軟,已有膿也;大軟方是膿成也;大按之 痛者,膿深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膿也;按之即復者, 為有膿也;不復者,無膿也;小按便痛,薄皮剝起者,膿 淺也;按之四痛,皮色不變,不高阜者,膿深也;淺者宜」 藥點破,高突者宜鈹針,深者宜烙。更詳虛實何如。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