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93

此页尚未校对

之以成膿也。又曰:風多則癢,熱多則痛,此為驗也。又 有丹毒者,謂人身忽然變赤,如塗丹之狀,故謂之丹 毒。世俗有云赤瘤,或因有瘡,誤而相觸,四畔焮赤,謂 之「瘡瘤。」凡丹毒之疾,皆遊走不定,狀如雲氣者是也, 小兒得之最忌,百日之內,謂之「胎瘤」,以其氣血嫩弱, 臟腑柔脆,難任鎌針,所以忌也。又頸腋之間而生結 核,初如豆粒,或如梅李核,累累相連,歷歷三五枚,久 久不消,以漸長大,或發寒熱者,謂之「瘰𤻤。」有風毒者 得之於風,熱毒者得之於熱,氣毒者得之於氣。悉由 風熱邪氣蘊結所成。證候不同。治之者亦各異矣。

《辨善惡法》

夫瘡疽證候,善惡逆從,不可不辨。從來醫瘡,概舉五 善七惡,殊不知此,特謂腸胃之內,臟腑瘡疽所論之 證也。發背腦疽,別有善惡之證,載之於後。蓋「七惡者, 煩躁時嗽,腹痛渴甚,或泄痢無度,或小便如淋者,一 惡也;膿血既泄,腫焮尤甚,膿色敗臭,痛不可近,二惡 也;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看,三惡也; 喘粗短氣,恍惚嗜臥,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五 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六惡也;聲嘶色 敗,脣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者,七惡也;動息自寧,飲 食知味,一善也;便利調勻,二善也;膿潰腫消,水鮮不 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語聲清亮,四善也;體氣和平,五 善也。」病有證,合《七惡》。皮急緊而如善「者。病有證,合五 善而皮緩虛如惡者。」夫如是者,豈淺識之所知哉?只 知五善併至,則善無以加矣。七惡併至,見惡之極矣。 愚意裁之。凡患瘡疽之時,五善之中,乍見一二善證, 瘡亦回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證,宜深懼之。《大扺》 證候,瘡疽之發,虛中見惡證者,不可救也。實證無惡 候者自愈。大凡膿潰之後,而煩疼尚未痊者,診其脈 洪滑粗散者難療,微濇遲緩者易痊。此善惡之證,於 診候之中亦可知也。發背腦疽及諸惡瘡,別有五逆 之證者,白睛青黑而眼小,服藥而嘔,傷痛渴甚,膊項 中不便,音嘶色敗者,是為五逆。其餘熱渴痢嘔,蓋毒 氣入裏,臟腑之傷也,當隨證以治之。

《砭鎌法》

夫上古制砭石,大小者,隨病所宜也。《內經》謂「針石」,砭 石、鑱針,其實一也。今時用鎌者,從《聖濟總錄》丹毒論 曰:「法用鎌割出血」,明不可緩也。又扁鵲云:「病在血脈 者,治之以砭石。」此舉《素問》血實宜決之。又《氣血形志 論》曰:「形樂志樂,病生於內,治之以砭石。」蓋砭石者,亦 從東方來,為東方之民,其病多瘡瘍,其法宜砭石。砭 石之用,自有證候,非止丹瘤也。但見腫起色赤,遊走 不定,宜急鎌之,先以生油塗赤上鎌之,要在決洩其 毒。然而此法不可輕用,忌其太深。《內經》所謂「剌皮無 傷肉」,以其九針之用,而各有所宜也。砭鎌之法,雖治 瘡疽,不可輕用也。

《貼熁法》

夫瘡腫之生於外者,由熱毒之氣蘊結於內也。蓋腫 於外,有生頭者,有漫腫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 氣深者,有毒氣淺者,有宜用溫藥貼熁者,有宜用涼 藥貼熁者,有可以乾換其藥者,有可以濕換其藥者。 深淺不同,用藥亦異,是以不可不辨也。若瘡腫初生, 似有頭者,即當貼溫熱藥,引出其熱,毒火就燥之義 也。於四畔赤焮處,搗生寒藥貼熁之,折伏其熱勢,驅 逐其邪惡,撲火之義也。夫生寒藥勢,氣力精全,性味 雄健,或有療者,不本物理,皆通用藥草膏之類。其有 勢力微者,是使羸瘦之人敵其勇夫,不亦難乎?又有 粗工不審逆從,便用寒藥敷貼,趂逐邪毒復入於內, 歸於肝心,十死八九矣。大扺敷貼之法,欲消散腫毒 血脈,疎通寒熱逆從,斷其去就焉。苟使執方無權,安 能散其鬱結,欲不成膿得乎?其腫皮厚者,以故軟布 或以紙花子塗藥敷貼之,待其藥乾換。腫皮薄者,即 用疎紗或薄紙塗藥敷貼之,其藥未乾,即當換之。若 至膿潰之後,即貼溫肌生肉膏藥,要在逐臭腐,排惡 汁,取死肌,生良肉,全藉溫熱膏劑之力也。切勿用寒 涼之藥。水調貼之。夫血脈喜溫而惡寒。若著冷氣遏 之。即血滯難瘥矣。

《溻漬法》

夫溻漬瘡腫之法,宣通行表,發散邪氣,使瘡內消也。 蓋湯水有蕩滌之功,古人有論,瘡腫初生,經一二日 不退,即須用湯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溻漬之;其在 腰腹背者淋射之;其在下部委曲者浴漬之。此謂疎 導腠理,通調血脈,使無凝滯也。且如藥二兩,用水二 升為則,煎取一升半,以淨帛或新綿蘸藥水稍熱,漬 「其患處,漸漸淋浴之,稍涼則急令再換,慎勿冷用。」夫 「血氣得寒則凝澀,得熱則淖澤,日用五七次,病甚者, 日夜不住,或十數次,腫消痛止為驗。」此治瘡腫神良 之法也。

《針烙法》

夫瘡疽之疾,證候不一,針烙之法,實非小端。蓋有淺 有深,有遲有速,宜與不宜,不可不辨。蓋疽腫皮厚,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