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96

此页尚未校对

及內托裏散、茯苓湯、當歸托裏散之類。」渴不止者,服 竹葉黃芪湯、乳香散。勿為大熱,服大黃、𥐚硝苦寒之 藥。若因服利藥而利不止者,死矣。若瘡中惡肉未退, 膿水不快者,即用追蝕之藥,或鋌子絍之,上用鹿角 散,以酢熬為糊貼之。惡肉退去,好肉漸生,即用搜膿 散、翠霞散之類絍之。若瘡中毒氣未盡。慎勿早斂。若 早上生肌之藥。縱得平復。必再發。其間調理次第。臨 時制宜。兼將護忌慎之法耳。

《總論》

夫瘡腫之患,莫大乎癰疽。然而癰疽何以別之?《經》所 謂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澀不行,血脈不行,則陽 氣鬱遏而不通,故生寒熱穢毒之氣,騰出於外,畜結 為癰,久而不散,熱氣乘之,腐化為膿,然而骨髓不焦 枯,腑臟不傷敗,可治而愈也。何為疽?五臟風毒積熱, 毒熱熾甚,下䧟肌膚,骨髓皆枯,血氣涸竭,其腫色夭, 「堅如牛領之皮,故命曰『疽』。」癰者其腫皮薄以澤,此其 候也。癰疽之生,有內有外,內生胸腹臟腑之中,外生 膚肉筋骨之表。凡此二毒,發無定處,而有常名。夫鬱 滯之本,始於喜怒憂樂不時,飲食居處不節,或金石 草藥之發動,寒暑燥濕之不調,內使陰陽之不平而 蘊結,外使榮衛凝澀而腐潰。輕者起「於六腑,浮達而 為癰。氣行經絡而浮也。重者發於五臟,沉澀而為疽。 氣行經絡而沉也。」明乎二者。腫毒丹疹可以類推矣。

疔瘡

夫疔瘡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者是也。古方論之 凡有十種,《華元化》載之五色疔。《千金方》說疔瘡有十 三種,以至《外臺祕要神巧萬全》,其論頗同。然皆不離 於氣,客於經絡,五臟內蘊毒熱,初生一頭腫痛,青黃 赤黑,無復定色,便令煩躁悶亂,或憎寒頭痛,或嘔吐 心逆,以針刺瘡,不痛無血,是其候也。其候本因甘肥 過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畜結,遂生疔瘡。《內經》曰:「膏 粱之變,足生大疔」,此之謂也。其治之法,急以艾炷灸 之。若不覺痛者,針疔四邊,皆令血出,以迴瘡錠子從 針孔絍之,上用膏藥貼之,仍服五香連𧄍湯、漏蘆湯 等疎下之為效。若或針之不痛無血者,以猛火燒針 通赤,於瘡上烙之,令如焦炭,取痛為效。亦絍。前錠子 用膏藥貼之。經一二日膿潰根出。服托裏湯散。依常 療之。以取平復。如針不痛。其人眼黑。或見火光者不 治。此邪毒之氣入臟腑故也。《養生方》云。人汗入肉。食 之則生疔瘡。不可不慎也。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癰疽癤毒證治》

發散諸般毒,多碾白芙蓉葉,入草烏葉少許,蜜調傅, 重者加入南星末。凡諸毒,用膏藥,欲散,搓入麝香,欲 潰,搓入雄黃。

一應毒證已作渴,或膿過多,防其為渴,宜於《千金》內 補散之外,兼進八味丸,用五味者佳。

發熱惡寒,狀如傷寒而痛者,其痛處欲為癰疽。癰屬 腑,故生淺,皮薄而腫高;疽屬臟,故生深,皮厚而腫堅。 又有輕於癰疽者,名曰癤毒。癰,壅也;疽,沮也。癤,節也, 言氣血壅滯沮節也。並威靈仙飲微利之,或五香連 𧄍散,佐以復元通氣散。若膿血結成,不可發散。已潰 未潰,宜小托裏散,或《千金》內補散加木香、羌活、白芍 藥烏藥等分。渴加䒷蔞根此數藥皆治陽證。若陰證。 宜於「《千金》內補散。」減防風、桔梗之半。倍加白朮。未效 更加熟附。與諸藥煎服尤佳。

外有服金石以助欲,至精氣既衰,藥毒偏勝。金石與 肺同類,肺附於腎,所以多成發背之疾。又有用𪔀為 臛,亦治發背。蓋𪔀之陽氣,皆聚於上甲,所以「上甲」可 入藥也。治法同前。若毒發於陰,而又未可用附桂諸 藥劑,外疼內寒,宜五香湯。

毒之初發。並宜酒調「復元通氣散。」或病在下者。酒糊 丸通氣散。卻欲木香湯吞下。

《治諸毒方》結成者,以皂角樹上所生之葚,磨烏酢調 塗。此葚須預藏在煙閣頭,緩急取用。

患背瘡人,及諸毒已潰後,血去過多,津液少者,宜換 肌散毒。初發頭疼體痛,乍寒乍熱,恐挾外邪,宜香蘇 飲加川芎、白芷、防風、當歸、陳皮之類。

病消渴之人多生毒,此乃津液已耗,虛陽外發,內外 俱虛,此為極病。凡消渴愈後生毒,毒愈後消渴,皆非 可治之病也。

癰疽、癤,此毒總名,亦舉其大概耳。其他證狀不一,名 稱亦異。未潰之際,憎寒壯熱,狂言妄語,如見鬼神,膿 去已多,而大熱不休者,似為難治。蓋毒之得膿,猶傷 寒病證之得汗,汗已而反大熱,則為壞傷寒矣。若淋 洗貼傅,自屬外科。癰疽發背已潰,出膿過多而羸瘦 者,芎歸湯。凡所服藥,並不可用。白朮能生膿故也。未 潰與初發陰證。用之卻可。

若其人嘔,不喜食,不可用《千金》內補散滯其脾,恐挾 外邪未潰者,二陳湯加芎,或不換金正氣散。已潰者, 穀神嘉禾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