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3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一寸,外廉陷中。」

從髭出者,當從《陽明五穴》選用。厲兌:在足大指次指, 去爪甲如韭葉。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陷谷: 在足大指次指間,本節後陷中。衝陽:在足趺上五寸 骨間動脈,去䧟骨三寸。解谿: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腕 上陷中。

從腦出者,則惟絕骨一穴,在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癰疽已覺,微漫腫硬,皮不變也。脈沉不痛者,當外灸 之,引邪氣出而止。《經》曰:陷下者灸之,如外微覺木硬 而不痛者,當急灸之,是邪氣深陷也。淺者不可灸,如 有膿水,亦不可灸,當鍼之。

《得效方》曰:「癰疽初發漸大,以濕紙一片搭瘡上,其一 點先乾處,即是正頂。先以水洗去人皮,鹹取大筆管 一箇,安於正頂上,卻用大水蛭一條安其中,頻以冷 水灌之,蛭當吮其正穴膿血,皮皺肉白,是毒散,無不 差。如毒大蛭小,須用三四條方見效。如血不止,以藕 節上泥塗之。」

《資生方》曰:「有善治癰疽者,皆於瘡上灸至二三百壯, 無有不愈。但艾炷小,作之小則人不畏灸,灸多則作 效必矣。」

堅硬不潰,名曰石癰,當上灸百壯,石子當碎出。 《東垣十書》曰:「初覺癰疽發背,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 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先乾處,即癰頭也。取蒜切片如 三錢厚,安頭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壯換一蒜片,痛者 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早覺早灸為上。一日二日, 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日六日,三四活;過十 數日」者,不可灸。若有十數頭作一處者,用蒜研成膏, 作薄餅鋪頭上,聚艾燒之,亦能活也。若初發赤腫,中 間有一黃粟米頭,用獨蒜切去兩頭,取中間切片,安 瘡頭上,著艾灸十四壯,多至四十九壯。

《丹溪心法》曰:「凡癰疽之發,或因內有積熱,或因外寒 鬱內熱,若於生發之處,艾灸以散其毒,治之於早,可 以移深為淺,改重為輕。諸項灸法皆好,惟騎竹馬灸 法尤為切要,此消患於未形之策。」

多灸則內服「乳粉托裏散」,防火氣入心。

《醫壘元戎》曰:「瘡瘍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內而出者 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內,內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經 曰:『陷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後止其灸。灸而不痛者, 先及其潰,所以不痛,而後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 不痛,而後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潰,所以痛,而 次及將潰,所以不痛也』。」

薛己《醫按》曰:「伍氏云:『凡用蒜餅灸者,蓋蒜味辛溫有 毒,主散癰疽,假火勢以行藥力也。有只用艾炷灸者, 此可施於頑疽痼發之類。凡赤腫紫黑毒甚者,須以 蒜艾同灸為妙』。」

凡治癰疽發背疔瘡,若初灸即痛者,由毒氣輕淺,灸 而不痛者,乃毒氣深重。悉宜內服追毒排膿,外傅消 毒之藥。大抵癰疽不可不痛,又不可大痛,悶亂不知 痛者,難治。

凡隔蒜灸者,不論壯數,則邪無所容,而真氣不損。但 頭頂見瘡,宜用「騎竹」為法,及足三里灸之。

夫瘡瘍之證,有諸中必形諸外。在外者引而拔之,在 內者疏而下之,灼艾之功甚大,若毒氣鬱結,瘀血凝 滯,輕者或可藥散,重者藥無全功矣。《東垣》曰:「若不針 烙,則毒氣無從而解。是故善治毒者,必用隔蒜灸,舍 是而用苦寒敗毒等劑,其壯實內熱者或可,彼怯弱 氣虛者未有不敗者也。」又有毒氣沉伏,或年高氣弱, 「或服剋伐之劑,氣益以虛,膿因不潰者,必假火力以 成功。」大凡鍼灸,若未潰則拔引鬱毒,已潰則接補陽 氣,祛散寒邪,瘡口自合,其功甚大。常治四肢瘡瘍,氣 血不足者,只以前法灸之皆愈。疔毒甚者尤宜灸,蓋 熱毒中隔,內外不通,不發泄則不解散。若處貧居僻, 一時無藥,則用隔蒜灸法尤便,每三壯一易蒜片,大 概以百壯為度。用大蒜,取其辛而能散;用艾炷,取其 火力能透。如法灸之,必瘡發膿潰。繼以神異膏貼之, 不日自愈。一能使瘡不開大;二內肉不壞;三瘡口易 合,見效甚神。《丹溪》云:「惟頭為諸陽所聚,艾壯宜小而 少。」

「凡瘡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膿者補而成之,使不內 攻。膿成而及時針之,不數旬即愈矣。」常見患者皆畏 針痛而不肯用,又有恐傷肉而不肯用。殊不知瘡雖 發於肉薄之所,若其膿成,必腫高寸餘,瘡皮又厚分 許,用針深不過二分。若發於背,必腫高二三寸,入針 止於寸許。況患處肉既已壞,何痛之有,何傷之慮。凡 怯弱之人。或患附骨等疽。待膿自通。以致大潰。不能 收斂。氣血瀝盡而死者多矣。

「凡瘡既成膿,皮膚不得疏泄,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 少壯而充實者,或能自解。」若老弱之人,氣血枯槁,或 兼攻發太過,不行針刺,膿毒乘虛內攻,穿腸腐膜,鮮 不悮事。若毒結四肢,砭刺少緩,則腐潰深大,亦難收 斂。毒結於頰項胸腹緊要之地,不問壯弱,急宜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