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6 (1700-1725).djvu/112

此页尚未校对

五臟之中肝有餘,脾常不足腎常虛。心熱為火同肝 論,嬌肺遭傷不易愈。」

人皆曰:肝常有餘,脾常不足。予亦曰:心常有餘,肺常 不足。有餘為實,不足為虛。《內經》曰:「邪氣盛則實,真氣 奪則虛。」此所謂有餘不足者,非經云虛實之謂也。蓋 肝之有餘者,肝屬木,旺於春,春乃少陽之氣,萬物之 所資以發生者也。兒之初生曰芽。兒者,謂如草木之 芽,受氣初生,其氣方盛,亦少陽之氣方長而未已,故 曰「肝有餘。」有餘者,乃陽自然有餘也。脾常不足者,脾 司火氣,兒之初生,所飲食者乳耳。水穀未入,脾未用 事,其氣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穀氣之自然不足 也。心亦曰「有餘」者,心屬火,旺於夏,所謂壯火之氣也。 腎主虛者,此父母有生之後,稟氣不足之謂也。肺亦 不足者,肺為嬌臟,難調而易傷也。脾肺皆屬太陰。天 地之寒熱傷人也。感則肺先受之。水穀之寒熱傷人 也。感則脾先受之。故曰「脾肺皆不足。」

肝為風木主生風,形證昭然在目中。雖然瀉之無用 補,少陽生氣與春同。

肝者,足厥陰風木也,木生風,故主風。錢氏云:「肝主風」, 實則目直視、大叫、呵欠、煩悶、項急,虛則咬牙、多欠。氣 熱則外生,氣濕則內生,此肝病之證也。肝之竅在目, 故有病常以目候之。如肝有風則目連劄,肝有熱則 目直視,肝疳則白膜遮睛之類是也。又肝主筋,肝病 則筋急為項強,為搐搦牽引。肝主怒,病則性急大叫 哭,甚則卵腫,俗呼「氣卵」是也。肝在下焦,熱則大小便 難。肝藏魂,肝熱手尋衣領,胡亂捻物,甚則提空摸牀, 此喪魂之病也。

肝病,《錢氏》有「瀉青丸」一方,而無補者,謂其氣有餘也。 然肝乃少陽之氣,所以養生者也。肝無病,固不可瀉 以伐生氣,亦不可補以助長也。

肝。原來從火治,木中有火無人識。水不能勝號龍 雷,惟有甘溫差可制。

肝。之病。從火治者。木中原有火。《燧人氏傳》云。「知空 有火。麗木則明。」此其驗也。肝之火,水不能滅,寒不 能勝。又謂:龍雷之火,惟甘溫之劑,如人參、甘草之類, 可以制之也,故曰甘能瀉火也。《內經》曰:「辛以散之」,如 川芎、防風之類。又曰:辛甘發散為陽,以辛甘之藥,合 而用之,所謂火鬱則發之,此治肝病之大略也。 肝熱,以瀉青丸、當歸蘆薈丸瀉之。肝實同法。肝虛,以 六味地黃丸補之。肝乃腎之子,虛則補其母也。肝寒 以溫。湯及吳茱萸、生薑之類。 兒病目視物不轉睛,或斜視不轉,或目合不開,或目 開不合,或哭無淚,或不哭淚自出者,皆肝絕也。 心為神舍易生驚,色脈相通惡熱侵,實則避嫌惟瀉 腑,如虛叢脞要安神。

《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兒之初生,知覺未 開,見聞易動,故神怯而易生驚也。錢氏云:心主驚,實 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此心病 之證也。心主血脈,色者血之萃,脈者心之合也。如色 見紅潤,脈來大數者,此心氣有餘之象,其兒易養。如 色見昏黯,脈來沉細者,此為不足,其兒多病難養。此 觀其形色脈,以知其心中之虛實也。心惡熱,與風相 搏則發搐,故肝生風,得心熱則搐也。心屬火,火盛則 津液乾而病渴。心藏神,熱則神亂而臥不安,喜合面 睡臥者,心氣熱則胸中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 意,故合面臥。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合面則氣不通, 故喜仰臥。有努其身而直伸者,謂之上竄,亦心熱也。 舌者,心之苗熱,則舌破成瘡,又為重舌、木舌、舌長、出 不收之病。《內經》曰:「諸痛痒瘡瘍,皆屬於心火。」兒病瘤 丹斑疹,尤纏虎帶,蟲疥熛瘡,皆心火之病也。

《錢氏》「治心熱病,以導赤散。」夫導赤乃瀉小腸之藥也, 心為君主,不可犯之。瀉其腑者,以避嫌也,心虛則主 不安,故以安神丸補其臟也。

心為君主豈容邪,客熱來侵事可嗟,瀉實補虛有成 法,何須方外覓靈砂。

心為火臟,常苦緩散而不收,孫真人立生脈散,夏月 服之。以五味子之酸,能收耗散之氣也。治兒心病者, 擴而充之可也。故心熱病生於內者,宣導赤散、瀉心 湯、東垣安神丸之類。生於外者,如口舌生瘡,洗心散 主之。心氣虛者,錢氏安神丸。虛易驚者,琥珀抱龍丸。 《內經》曰:以苦瀉之,黃連是也。以鹹補之,澤瀉、車前子 是也。神氣浮越,多驚悸者,宜硃砂、赤石脂、龍骨以鎮 之。如心病久,汗出髮潤,或舌出不收,或暴啞不語,或 神昏憒亂,或斑疹變黑,此皆心絕之候,不治。

《幼科》方中脾病多,只因乳食致沉疴,失饑失飽皆成 疾,寒熱交侵氣不和。

《內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謂為水穀之所聚也。兒之 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傷,故曰脾常不足也。錢氏云: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此脾病 之證也。脾屬土,其體靜,故脾病喜因土主濕,濕傷則 為腫為脹為黃,為吐瀉不止,則成慢驚風。《內經》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