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6 (1700-1725).djvu/113

此页尚未校对

氣之下,木氣承之。土為坤土,坤為腹,故脾病則腹中 痛,脾疳則肚大筋青也。脾之竅在口脣,脾有風則口 喎脣動,熱則口臭脣瘡,寒則口角流涎,謂之「滯頤。」氣 不和則口頻撮。脾主舌本,熱則吐舌弄舌。脾主肉,脾 虛則瘦大肉折。脾主味,脾虛則不喜食,脾熱則食不 作肌膚,傷於食則成積,積久則成癖。脾主津液,脾熱 則口乾飲水,虛則津液不生而成疳也。

《脾與胃異同論》「蓋胃受穀,脾消穀也。調其脾胃者。當 適其寒溫。節其飲食也。故飽則傷胃,饑則傷脾,熱則 傷胃,寒則傷脾。」

胃愛清涼脾愛溫,難將脾胃一般論。陰陽相濟和為 貴,偏熱偏寒不可憑。

「脾喜溫而惡寒,胃喜清涼而惡熱」,喜惡不同,故難拘 一法也。蓋脾胃屬土,居中以應四傍。其立法也,必四 氣俱備,五味調和而後可。四氣者,謂寒熱溫涼也。五 味者,謂酸苦甘辛鹹也。辛甘溫熱為陽,酸苦鹹寒為 陰,氣味合而服之,謂之陰陽相濟,得其中和之法也。 如偏熱則傷胃,偏寒則傷脾,非中道也。錢氏立方,以 益黃散補脾,東垣老人謂其偏熱,而以異功散代之, 其慮深矣。《祖訓》、錢氏諸方,法當遵守。惟「脾胃」一條,吾 於脾熱者,瀉黃散;胃熱者,人參白虎湯;脾胃寒者,理 中湯丸;脾胃虛者,異功散、調元湯、人參白朮散、養脾 丸;傷食者,消積丸、保和丸;宿食成積者,枳朴大黃丸; 濕勝者,胃苓丸;欲成疳者,肥兒丸;已成疳者「集聖丸。」 此吾家祕之法也。不可輕泄。

如脾病久,大肉消削,肚大青筋,或口噤不開,或脣口 開張,或遍身虛腫,或腳背腫,眼下胞腫,或吐瀉不止, 飲食不入,或睡則露睛,口開不合,或多食而瘦,口饞 喜啖甜物,或蟲出於口,或脣騫而縮,此皆「脾絕」之證 也,不可治。

肺為嬌臟原主氣,寒熱蒸侵其氣逆,熱壅胸高喘不 寧,虛羸氣短難報息。

肺最居上,為臟腑之華蓋。口鼻相通,息之出入,氣之 升降,必由之路,故主氣。錢氏云:「肺主喘,實則悶亂喘 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此肺病 之證也。《難經》曰:「形寒則傷肺,兒之衣太薄則傷寒。」《內 經》曰:「熱傷肺,兒衣太厚則傷熱。」寒熱傷肺則氣逆為 喘為咳。鼻者肺之竅,肺受風則噴嚏,鼻流清涕。受寒 則鼻塞呼吸不利,受熱則鼻乾或為衄血。肺疳則鼻 下赤爛。肺主皮毛,肺虛則皮乾毛焦。病喘咳者,喘不 止則面腫,咳不止則胸骨高,謂之龜胸交驚者,死證 也。肺屬金,其體燥,病則渴不止,好飲水,謂之「鬲州 真鬲。」肺氣與天通,藥用清湯以類從,肺實麻黃強瀉 白,阿膠虛補有奇功。

《內經》曰:「天氣通於肺」,輕清為天。清陽出上竅,本乎天 者,親上也。故治肺病者,宜用辛甘升浮之藥,如苦酸, 必用酒炒,使上升也。錢氏立方,肺實者,以瀉白散、葶 藶丸,虛者以阿膠散。《祖訓》云:「其法太簡。」肺主喘咳,因 於寒者,麻黃湯為主,因於熱者,以瀉白散。肺熱在胸 者,以東垣涼膈散。渴飲水者,人參白沙湯。咽喉痛者, 甘桔牛蒡子湯。咳有痰者。玉液丸。肺虛甚者。調元湯。 肺乃脾之子。虛則補其母也。或單以生脈散。其法始 備。

如肺久病咳嗽,連綿喘息不休,或肩息,或龜胸,或咳 血不止,或欬而驚,或鼻乾黑燥,或鼻孔張開而喘,或 瀉利不休,大吼如筒,或面目虛浮,上喘氣逆,此皆肺 絕之候,不治。

天一真精聚命門,人無天脈木無根,內行骨髓宜堅 固,一水難勝二火焚。

腎屬水,乃天一真精之所生也。人之有腎,由木之有 根,其脈在尺。腎之虛實,以尺脈候之。命門在腎之間, 為元氣聚會之處,兒之強弱壽夭,尤係於斯,全主實 無虛也。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下墜而縮身。 腎水陰也,腎虛則目畏明,兒本虛怯,由胎氣不成,則 神不足。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色晃白,此皆難養。或 有因病而致,非腎虛也,此屬病之證也。腎主骨,腎虛 者骨髓不滿也。兒必畏寒,多為五軟之病。尻骨不成, 則不能坐;髕骨不成,則不能行。齒乃骨之餘,骨不餘 則齒生遲。腎之液為血,髮乃血之餘,腎虛則髮希不 黑。腎之竅在耳,腎虛則耳薄,熱則耳中出膿。腎主齒, 熱則生疳,即走馬疳也。

腎開竅於二陰,腎熱則大小便不通,腎冷則小便下 如米泔。二火者,乃君相火也。《經》曰:「一水不勝二火。」正 此謂也。

陰常不足腎常虛,筋骨難成貌必。錢氏立方。惟有 補。《經》云。「瘡疹瀉其餘。」

水為陰,火為陽,一水不勝二火,此陽常有餘,陰常不 足,腎之本虛也明矣。故錢氏只用補腎地黃丸一方, 不敢瀉者,因無實證也。或謂痘疹腎不可實,當瀉之, 此言甚謬。蓋腎主液,痘中之血化為水,水化為膿,皆 腎之津液所化也。若無腎水,則瘡枯黑而死矣,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