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6 (1700-1725).djvu/76

此页尚未校对

頤下破者死。

陰不起者死。

陰囊下白者死,赤者死。

卵縫通達黑者壽。

《王叔和脈訣》

小兒生死候歌

小兒乳後輒嘔逆,更兼脈亂無憂慮。

變蒸未定。氣息未調。嘔逆脈亂。不得為病。

弦急之時被氣纏。脈緩即是不消乳。

小兒之脈弦急,乃風邪寒氣所纏,則脾病而乳食不消。

緊數細快亦少苦,虛濡邪氣驚風助。

數而細快。乃小兒平脈。加之以緊。亦有些須表邪。若虛而濡。乃邪氣驚風之候。

痢下宣腸急痛時,浮大之脈歸泉路。

下痢之脈,不宜浮大故也。

外證十五候歌

眼上赤脈。下貫瞳人。

池氏曰。赤脈屬心。瞳人屬腎。乃心火勝腎水。水乾則不能生木。致腎肝皆絕故也。《入門》曰。水火困絕。

顖門腫起,兼及作坑。

熱勝則踵。熱極則陷。皆熱候也。《入門》曰。心絕

鼻乾黑燥。

火尅金也。《入門》曰「肺絕」,

肚大筋青。

木尅土也。《入門》曰「脾。」絕氣不榮。

目多直視。睹不轉睛。

《經》曰:「迴則不轉」是也。《入門》曰:「目直視則五臟俱絕。」

指甲青黑忽作。聲。

肺肝已絕,《入門》曰:「指甲青黑,肝絕。」聲氣有出無入,脈絕也。

舒舌出口。齧齒咬人。

心氣已絕入門,曰「舒舌」,心絕;咬人,腎絕。

《魚口》氣急。啼不作聲。

魚口張而不合也,是謂「脾絕。」氣急作喘,哭而無聲,是謂「肺絕。」

蛔蟲既出。必是死形。

蛔蟲生於胃中,藉穀食以養,胃絕而穀食不入,蟲故出也。

用藥速救,十無一生。

總結上文「十五證」而言也。小兒有是證者。十中莫治其一。

《唐孫思邈千金方》

小兒總論

兒三歲以上,十歲已下,視其性氣高下,即可知其夭 壽。大略兒小時,識悟通敏過人者多夭,大則項橐、顏 回之流是也。小兒骨法成就威儀迴轉遲舒,稍費人 精神雕琢者壽。其預知人意,迴旋敏速者亦夭,即楊 修、孔融之徒是也。由此觀之,夭壽大略可知也。亦猶 梅花早發,不睹歲寒;甘菊晚成,終於年事。是知晚成 者壽之兆也。

《宋錢乙小兒直訣》

脈法

脈弦急,氣不和。脈沉緩,傷食。脈促結,虛驚。脈浮為風。 脈沉細為寒。脈亂不治。

夫脈也者,人身之造化,病機之先見,用藥之準繩,不可不先明諸心者也。《全幼心鑑》云:「小兒一歲以前,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關,以驗其病。脈紋從寅關起,不至卯關者易治,若連卯關者難治,若寅侵卯,卯侵過辰者,十不救一。其脈紋見有五色,如因驚必青,瀉痢色紫,當以類而推之。一歲後,則可用一指轉側,辨其三部,脈弦急浮沉。四五歲後,脈七八至而細數者為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六至五至者,為虛為寒。弦緊者為風癇,弦急為客忤。其變蒸者,脈必散亂,骨間有熱,脈則沉數。若浮而不調為鬼祟。浮大而數為風熱,伏結為物聚。微細為疳積,為腹痛。浮而洪為有蟲。浮而遲為胃寒。」此論脈之大要耳。然小兒血氣未實,驚則氣散,氣散則脈亂矣。又當參以三部五脈。三部者,乃看面上氣色、虎口脈紋、寸口一脂脈。五脈者,上按額前,下診太衝,并前三部,謂之五脈也。治法雖分虛實,然實者病氣實而形氣虛也,虛者形氣病氣俱虛也。《經》云: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又云: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東垣先生云:「形病俱實當瀉之,形病俱虛當補之。」

面部證

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若色 赤者熱也。宜隨證治之。

左腮屬肝。其色青者為順。白者為逆。若色赤主